Blockk Blockk
  • 首頁
    • 搜尋本站
  • 簡介
    •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 計畫
    •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數位佛典
    • 贊助流通
  • 最新法訊
  • 佛教問答
    •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 《唯識要義問答》
    • 《唯識抄》
    • 《唯識春秋》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中論研習》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 菩薩藏
    •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 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戒定學
    • 菩薩戒
    •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 佛典AI譯叢資料庫
    •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
    •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選譯
    • 巴利文大藏經
    • 宗喀巴全集
    • 龍欽饒絳全集
    • 寧瑪十萬續
    • 覺囊法匯
    • 薩迦法匯
    • 噶舉法匯
    • 噶舉法匯-大寶伏藏
    • 噶舉法匯-局麥彭全集
  • 聯繫
    • 王穆提官方網站
    • readmoo
    • google play
    • pchome 書店
    • kobo
    • pubu
    • amazon
    • apple books
    • 網站導覽

002 4

Blockk Blockk Blockk Blockk
  • 首頁
  • 簡介
    •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 計畫
    •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數位佛典
    • 贊助流通
  • 最新法訊
  • 佛教問答
    •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 《唯識要義問答》
    • 《唯識抄》
    • 《唯識春秋》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中論研習》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 菩薩藏
    •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 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戒定學
    • 菩薩戒
    •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 佛典AI譯叢資料庫
    •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
    •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選譯
    • 巴利文大藏經
    • 宗喀巴全集
    • 龍欽饒絳全集
    • 寧瑪十萬續
    • 覺囊法匯
    • 薩迦法匯
    • 噶舉法匯
    • 噶舉法匯-大寶伏藏
    • 噶舉法匯-局麥彭全集
  • 聯繫
    • 王穆提官方網站
    • readmoo
    • google play
    • pchome 書店
    • kobo
    • pubu
    • amazon
    • apple books
    • 網站導覽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唯識手冊》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六 01
點擊數: 1538

序文:

本書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本書雖名為《唯識要義問答》,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

略以《般若燈論釋》、《大智度論》、《唯識開蒙》、《觀心覺夢鈔》、《成唯識論述記》、《寶鏡鈔》、《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教觀大綱》、《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心要鈔》、《示教千則》、《唯識義私記》、《大乘法苑義林章》、《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本文抄》、《一乘要決》、《雜阿含經》、《菩提資糧論》、《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論》、《菩提道燈論》、《解脫道論》等論疏作為整理以成問答形式之法義章句而成,抉擇中觀唯識論師所立義而讓佛弟子能有更加深入的體會。

閱讀全文: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293《唯識春秋》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93《唯識春秋》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一 27
點擊數: 1708

前言:
本書集合《雜阿含經》重要經文與法相唯識學阿毗達摩論書相互以上下文記錄而成,加諸隨筆、略釋論文解釋,集成了本書,希冀讓學習佛法之學人得有一入門學習之大綱。需要說明的是,若有引用學者內文,或翻譯所成,並不代表本人同意彼等看法與見解。

閱讀全文: 293《唯識春秋》台灣 王穆提 著

269《唯識隨筆三十七篇》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69《唯識隨筆三十七篇》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2474

許多大乘佛教徒誤解真如為我、如來藏為我,有一個真心可得,實際上皆為邪見。真如、如來藏皆為法性、佛性之稱,而佛性也分三類,理、行、事,皆不是在說有一個真心可得、可證。這就是眾生執著我的無明。阿含經斷我,總不可能到了大乘佛教後,就叫你證一個真我,這就是數論外道。

許多人認為唯識宗不談如來藏,然依照直接與玄奘三藏修學之窺基、圓測、慧沼三師,皆談如來藏義,於下諸論疏將內文關於如來藏義顯示出來,特別是基師,係直傳受學於 玄奘三藏,許多學者撰寫論文每每言及唯識宗不談如來藏,然觀其論文未必為正確,今之學者每每引用他人之文而不深入契經,故多說唯識宗不說如來藏義,縱使頗富盛名者,亦復如是,何以故?僅只憑己喜好隨意斷言、治學不夠嚴謹所致故。

閱讀全文: 269《唯識隨筆三十七篇》台灣 王穆提 著

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946

禪觀即是斷我
《解脫道論》結構與《清淨道論》不太相同,當為覺音參考《解脫道論》而另外創作,並非「翻譯」《解脫道論》。而大論與《解脫道論》的關係,比較親近些。只要反覆閱讀多次,即能明白。學者的論文僅供參酌即可,自己還是要下功夫。除論外,經也是頗重要的,特別是禪觀之經。初學者都會想要克制、壓抑禪坐時產生的種種妄想,實際上,刻意造作的壓抑這些妄想,反而無功而返。

閱讀全文: 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279《唯識對法》(九)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9《唯識對法》(九)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2011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三者、於已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閱讀全文: 279《唯識對法》(九)台灣 王穆提 著

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2022

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閱讀全文: 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277《唯識對法》(七)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7《唯識對法》(七)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864

依他體有、非性全無

然異生性重之凡夫,倘若其有漏心為無漏性者,其於異生位果清淨無漏種子現行者,即應名為「解脫聖者」。

現見無能如此,於有漏心性為無漏者,因果相錯,而佛果位之無漏心性,亦應名是「有漏」,以上例證下例、彼此相違故。

佛地果位無漏相續、不復受薰,以無能受薰故,恆為無漏無間。

閱讀全文: 277《唯識對法》(七)台灣 王穆提 著

276《唯識對法》(六)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6《唯識對法》(六)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882

一般之行者作意修學增上定學,有的是從「觀」門入手、有的是從「止」門入手、有的為二者兼修,然「觀」者若無建立於「止」上,則徒勞無功,有情皆能散觀一切所緣事物故,以是故,大多修持瑜伽之行者(非印度教之「瑜珈」),皆於所緣境中,首須諦觀一境作為所緣而修止,如念佛法門、四念住之身、受、心、法念住法門,乃至不淨觀、法身觀皆是如此。

閱讀全文: 276《唯識對法》(六)台灣 王穆提 著

275《唯識對法》(五)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5《唯識對法》(五)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884

《禪關策進》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

閱讀全文: 275《唯識對法》(五)台灣 王穆提 著

274《唯識對法》(四)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4《唯識對法》(四)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742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在其著作《狂喜之後》(AFTER THE ECSTASY﹐THE LAUNDRY)一書中提到靈修團體所面臨到的四大困境領域,開宗明義即指出靈修團體最常見的危險在於權力的濫用,他認為這種情形最常發生於既定團體身上,身為老師或大師的人攬控了所有的權力;

其次,第二個最容易滋生的問題是帳目不清,他舉出了信眾進入靈修團體之後,心中對上師極其感恩,往往所捐獻的金錢會如潮水般湧入,乃至,最糟糕的是,特別對於那些在靈修團體上,某些權高位重者之士,私底下卻過著不為人知的奢華生活,「一方面無恥揮霍同修的捐獻,一方面還要求其他的團體成員過著嚴謹清貧的生活,或是投入義務工作。」

閱讀全文: 274《唯識對法》(四)台灣 王穆提 著

273《唯識對法》(三)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3《唯識對法》(三)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797

不淨觀隨筆

大方等大集經第三十三卷,其中有關於對愛欲對治之法門-不淨觀,對於不淨觀的法義,散見於阿含經乃至其他大乘經典上,說明修學不淨觀所能證得之果位,從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皆能親證,可見如從單一法門專心修證下去,必能如同古昔聖者般親證法性之理,現代人專求速食麵般的快速,殊不知古修行者為了修證佛法,捨棄許多對於世間種種貪愛執取,乃至對於自身名利之計著,當我們正在閱讀佛法經藏之時,能不自生慚愧嗎?能不懺悔己之傲慢於法嗎?

閱讀全文: 273《唯識對法》(三)台灣 王穆提 著

272《唯識對法》(二)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2《唯識對法》(二)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842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真實故。體既常遍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餘執有一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閱讀全文: 272《唯識對法》(二)台灣 王穆提 著

271《唯識對法》(一)台灣 王穆提 著
《唯識手冊》

271《唯識對法》(一)台灣 王穆提 著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三 03
點擊數: 1885

論釋又云:「『有餘依地』者,有餘依涅槃地也,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種:

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性等。

二、攝受依,謂七攝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三、住持依,謂四種食。

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

五、障礙依,謂諸天魔。

六、苦惱依,謂諸欲界。

七、適悅依,謂諸定樂。

八、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後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礙,取餘一分。

閱讀全文: 271《唯識對法》(一)台灣 王穆提 著

首頁

  • 簡介
  • 最新法訊
  • 網站問答
  • 計畫緣起
  • 《玄奘三藏所翻經目》
  • 漢語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傳承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回到首頁

問答釋義

  • 佛教問答
  •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 《唯識抄》
  • 《唯識要義問答》
  • 《成佛正因》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中論研習》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增上戒學

  •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

增上心學

  •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增上慧學

  •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
  •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 Readmoo讀墨︱ Google Play圖書︱PChome書店︱ 樂天kobo︱Pubu 電子書︱ Amazon ︱ Apple Books
贊助我們︱聯繫我們 l E-mail:sunyacitta@gmail.com
©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菩薩藏佛教學會  
本站由 RUMOTAN 提供技術支援與贊助營運成本
願以此編撰、出版、流通佛法三藏經律論法寶一切功德,迴向菩薩藏佛教學會 王穆提居士先父 王瓊儒居士,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於菩薩道永不退轉。
Bloc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