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278《唯識對法》(八)台灣 王穆提 著

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 卷五」

惡友如染臭人身有臭氣,不名莊嚴,於三界中攝念貪、瞋、痴、慢、疑、兩舌等歸於惡性。

如世母親雖做妓女以養活子,然此母則因香光莊嚴,勝過他者貪求利養、離間等人,何以故?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此母求養全家而捨尊嚴,世人母愛難若如此,子若知之,如割心肉,而愈奮發圖強以孝其母,世之尊嚴,難如母愛。

印度古瑜伽師與六師之定力甚深,雖四禪通外凡,然若無奢摩他、毗婆舍那,則無可能入三摩地,更無可能依佛法作種種觀行、進而於定中觀色身真實無我、而能斷除身見。

所以像勝宗、順世等六師,亦是於定中觀察種種現象,然不能如理作意而執色等真。

楞伽所言,器世間皆為本識相分境,異生於此遍計所執,執有漏相分為真,聖者了知器世間相分亦為依他眾緣所起、故此相分亦無自性可言。

婆沙讀到提婆達多證得四禪,能將色身轉變如小兒,可轉四大色法故,然亦未能斷我見,貪愛四大、色身、心識為我,何以故?若無貪愛心,則無可能變為小兒迷惑國王,有貪愛故則知未證解故。

 

線上請書:

讀墨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