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異無異者
善清淨慧。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 應於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諦; 又諸異生,皆應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或應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已見諦者,於諸行相,應不除遣; 若不除遣,諸行相者,應於相縛,不得解脫; 此見諦者,於諸相縛,不解脫故,於麁重縛,亦應不脫; 由於二縛,不解脫故,已見諦者,應不能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或不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修觀行者
復次,善清淨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勝義諦相,於諸行相,無有差別,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
修觀行者,於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不應後時,更求勝義。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
又應俱時,別相成立,謂雜染相,及清淨相。
三、於一切蘊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何以故?善現。
我已顯示,於一切蘊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我已顯示,於一切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此清淨所緣,於一切蘊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 如於蘊中,如是於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
是故,善現。
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顯揚十八卷十六頁云:由清淨所緣故;建立真如。由此真如、如清淨時所緣體相,常如是住故。
顯揚十九卷七頁云: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勝義諦。
攝論二卷六頁云: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云何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圓成實?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又云: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
基師:「《顯揚》云不遮緣生,遮自然生故。「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我顯彼為勝義無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故亦說為勝義無性。」無漏後得真智名勝,亦緣此依他為境故。此依他亦名清淨所緣,勝之義故。所執既無,非為聖境,不得此名。然無彼計所執故,故說勝義無性,乃至廣說。
若說依他為勝義無性,此圓成實即為第二勝義無性,今恐依他勝義無性濫第二圓成勝義無性,故此頌中但說圓成勝義無性,不說依他為勝義無性。應如彼經廣說譬喻。」
四、言細相者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鉢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
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麁相?
善男子,言細相者, 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
於彼現行,心能棄捨。
五、二種受無餘永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
何等為二?
一者、所依麁重受; 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依麁重受,當知有四種:
一者、有色所依受;
二者、無色所依受;
三者、果已成滿麁重受;
四者、果未成滿麁重受。
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
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
一者、依持受;
二者、資具受;
三者、受用受;
四者、顧戀受。
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
或復彼果已成滿受。
又二種受,一切已滅。
唯現領受,明觸生受。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
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六、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
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二者、於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五者、於處憒鬧世雜亂行,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七、波羅蜜多清淨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
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
何等為七?
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
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
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
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
五者、終不憍傲放逸;
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
八、波羅蜜多,大悲為因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為因;
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為果;
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
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
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
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
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九、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
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
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十、聲聞乘、大乘唯是一乘密意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
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
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
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
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
如是名為此中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