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傳》卷4:「唐新羅國順璟傳 釋順璟者,樂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家系,故難詳練。
其重譯學聲教,蓋出天然。
況乎「因明」之學,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達。
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於是歟?
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
於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
其量云:「真故極成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根。」
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
璟為「宗」云:「不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
時大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
雖然,終仰邊僧識見如此,故歎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聲振唐蕃,學包大小。
業崇迦葉,唯執行於杜多;心務薄拘,恒馳聲於少欲。
既而蘊藝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
雖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於此量作『決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奘師,暗中機發,善成三藏之義,惜哉!
璟在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
見《華嚴經》中始從發心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
或云:「當啟手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墜。」
時言生身陷地獄焉。于今有坑,廣袤丈餘,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系曰: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其教也。是故好白者以黑為污,好黑者以白為污焉。璟怒心尤重,猛利業增如射箭,頃墮在地獄。列高僧品次,起穢以自臭耶?通曰:「難信之法,易速謗誚,謗誚豈唯一人乎?俾令眾所知識者直陷三塗,乃知順璟真顯教菩薩也。況乎趙盾為法受惡,菩薩乃為法亡身。斯何足怪?君不見尼犍外道一一謗佛,而獨使提婆生陷,後於法華會上受記作佛,靜言思之。」」
基師《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關於新羅順璟法師,如云:「然有新羅順璟法師者,聲振唐蕃,學包大小。
業崇迦葉,每稟行於杜多;心務薄俱,恒馳誠於少欲。
既而薀藝西夏,傳照東夷。
名道日新,緇素欽挹。
雖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於此比量作決定相違。
乾封之歲,寄請釋之:
真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
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
時為釋言:
凡因明法,若自比量,宗、因、喻中皆須依自,他、共亦爾。
立依自、他、共,敵對亦須然,名善因明無疏謬矣。
前立唯識,依共比量。
今依自立,即一切量,皆有此違。
如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缾等。
聲生論言:聲是其常,所聞性故,如自許聲性。
應是前量決定相違。
彼既不成,故依自比,不可對共而為比量。
又宗依共已言極成,因言自許,不相符順。
又因便有隨一不成,大乘不許,彼自許「眼識不攝故」因於共色轉故。
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
大乘眼根非定離眼識,根因識果,非定即離故。
況成事智,通緣眼根。
疏所緣緣與能緣眼識有定相離義。
又立者言自許,依共比量,簡他有法差別相違。
敵言自許,顯依自比眼識不攝,豈相符順?
又彼比量,宗、喻二種皆依共比,唯因依自,甚相乖角。
故雖微詞遒起,而未可為指南。
幸能審鏡前文,應亦足為理極。
上因傍論廣敘師宗,宗中既標「真故」,無違世間之失。
上說名為非學世間。」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