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四) - 不空欲

《唯識春秋》(十四)
《唯識春秋》(十四)

不空欲

「云何不空欲?」

「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云何當復與他諍訟,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偈:

「若斷一切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諸欲, 永已不還滿, 不復與世間, 共言語諍訟。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 二、二空,人空觀唯斷煩惱障及業果,不斷習氣,以觀麤故。然云解脫道斷麤重者,略有二解:一、依菩薩,非說二乘;二者、麤重有二,一麤二細。今不斷細,麤者可除,故入二禪名斷苦根麤重。二乘不斷細者,故言不斷。法空觀有三時:初、後法觀雙能斷二障,若業及果一切習氣,惡趣人天隨應永斷;中法空觀唯斷所知障現行、種子及二障中所有麤重,隨所知障麤細品類皆能斷之,謂十地修道法空觀細,必帶人空故,所以雙斷。」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麤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麤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麤重;二者、在膚麤重;三者、在肉麤重。當知此中,在皮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淨,謂於第一種性住中,種性清淨;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淨;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淨;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淨;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淨;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淨;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淨;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淨;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諸習氣究竟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