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境界繫著使
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邊際究竟,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究竟清淨。耳、鼻、舌、身、意、意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若盡、離、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論云「一切最勝故」者,解云:自下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問: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勝,是故經言:「心淨故眾生淨,心染故眾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證涅槃,以勝用強,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論云「與此相應故」者,解云: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謂此心法常與心王同依同緣,及與同時。若約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與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與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緣青色,心王自變,心法自變,是故不同。此之心法,與其心王,各緣諸境,一時相應,心起即起,心無即無,如王左右,不離於王,心數相應亦復如是。」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五:「第五、十種蘊等分別,雖無一處具說,總究諸論,亦可具立。一、無漏善蘊;二、加行善蘊;三、生得善蘊;四、不善蘊;五、有覆無記蘊;六、異熟無記蘊;七、威儀無記蘊;八、工巧無記蘊;九、變化無記蘊;十、自性無記蘊。
一、無漏善蘊,有說唯有定所生色,色蘊少分,無五根等,正義皆具。《涅槃經》言「捨無常色,獲得常色」等,《勝鬘經》云「如來妙色身」,《佛地經》言「有五種法攝大覺地」,《唯識》第十、《佛地論》云「如來功德,蘊、處、界攝」。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不能煩引,下皆准知。故五蘊法皆通無漏也。於百法總有七十法通無漏:第一、心法八識是識蘊性;第二、心所法有二十三通無漏,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不定二,謂尋、伺;第三、色法有十一,謂五根、五境及法處攝聖所愛戒,并定自在所生色;不相應行取二十二,除無想定、無想事,除異生性,取非得,若取異生性唯有漏;第五、無為有六,並唯無漏,以依真如假立故。《對法》云「空、非擇滅,勝義無記」者,亦隨轉門。
二、加行善五蘊,有五十二法。心有六,除七、八識,因中唯無記故,至轉依位便無漏故;第二、心所有法有二十五,遍行、別境各五、善有十一、不定有四;第三、色法有三,以色、聲二表加行善心發故,及定共戒并一分散無表是加行善故;第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八法,除命根、同分、無想天并名、句、文身。《對法》云「五蘊一分是善」,又云「加行善者,謂依止善丈夫,聽聞正法,修習淨善,法隨法行」,五十四云「威德定色亦通有漏」。此等總說因聞慧等,所發身語定境色等,為色蘊性,故通五蘊。
三、生得善五蘊,總四十九法為性。色蘊中三,謂色、聲表,并法處散無表一分;心所法二十四,遍行、別境、善十,除輕安,及四不定;不相應十六,除命根、同分、三無心及與名、句、文身;識蘊中取六識,除七、八識。故《對法》云:「生得善者,即前所說發起善身語等,由先串習,感得如是報,乃至廣說,與信等俱任運起故。」此意即說,宿習為因,生得善心所發身語為色蘊性。
四、不善五蘊者,以六十五法為性。色蘊唯三,謂色、聲二表,并法處不律儀無表;心所法中四十,遍行、別境并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識蘊中取六識,除七、八二識;不相應中取十六,謂得、非得、四相并後十。
五、有覆無記五蘊,有五十四法。色蘊唯二,謂身、語表,梵於釋子執手行誑故。心法有七,除第八識,餘七通有覆故。心所有法二十九,謂遍行、別境,及根本煩惱五,除瞋;隨惑有十一,除忿等七及無慚、無愧二;不定中取三,唯除悔。不相應法取十六,謂得、非得、四相及後十。《對法》第四云:「若欲界繫分別煩惱、隨煩惱是不善,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餘皆是有覆無記。」故五蘊一分是有覆性,不善五蘊准知。
六、異熟無記五蘊。色蘊有十,謂五根、境,唯除法處色,彼非異熟故。《對法》云「八界、八處是無記」者,約全分說,今取色聲,據容有說。聲通異熟。依菩薩地,常行愛語、如語、諦語故,感得大士梵音聲相,同餘相好,通異熟故。聲屬第三、第五轉者,隨轉小乘聲,非異熟故。色蘊十,皆通異熟;心法通七識,唯除末那;心所有法取十一,謂遍行、別境,并不定中取眠,除餘三;不相應法取二十二,唯除二定。
第七、威儀路五蘊者,《對法》云「謂懷非染非淨心所發威儀路」,有三十九法。色蘊中有四,謂色、香、味、觸。心法中有五,謂意識緣發威儀,眼、鼻、舌、身四識緣威儀,以聲非威儀故,不說耳識。若第八識,緣四塵故,得名緣威儀。薩婆多更立似威儀心,即總有六識為威儀路識蘊也。心所有法有十四,遍行五、別境五及不定四。不相應法有十六,謂得、非得、四相及後十。
第八、工巧處五蘊者,《對法》云「謂懷非染非淨心所起工巧處,是無記性法」,有四十二法。色蘊中有五,身工巧四塵性,語工巧即是聲;心法取七識,唯除末那,發工巧第六意識,緣工巧五識及第八;心所有法取十四,遍行、別境及不定四;不相應取十六,得、非得、四相并後十。
第九、變化無記五蘊者,《瑜伽》第三說變化有二,一、善,二、無記;說定境色亦通無漏;五十三說若依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在前;九十八說神通不能變化四事,謂根等。由此,但有法處色聲香味觸五為色蘊性。若為利樂,便是善性,初二門攝。《瑜伽》雖說欲界亦有諸變化,此通三性。生得變化非是通果,設無記者,異熟生攝。此變化蘊有三十五法。色蘊取五塵,兼取法處色;心法唯取一,謂第六意識;心所有法有十二,謂遍行、別境,并不定中尋、伺;不相應行有十六,得、非得、四相并後十。
第十、自性無記五蘊,有三十八法。色蘊中有五塵,即外器世界,及長養五,既非四無記,是故名自性;心法唯取二,謂第六、七兩識;心所法有十,謂遍行、別境,二乘起法執不障彼果,故非染汙,是自性無記;不相應行有十六,准前應知。
依《瑜伽》第三說無記有四,無此自性。《唯識》亦說法執不障二乘故,異熟生攝。准《瑜伽》六十六說無記有五,初四如前,更加第五自性無記,謂諸色根是長養者,外諸色處,非異熟等之所攝者,皆名自性無記,除善染色處、聲處。案此文唯說色蘊是自性無記性,不說四蘊通自性無記。今解:四蘊亦通自性,如二乘等所起法執,是異熟生,亦名自姓。然異熟生有二種:一、是業感;二、是從生。所以〈本地〉第三說四無記已攝自性盡,六十六中開第五者,以從生者體非異熟立為自性,前後二文不相乖返。故五蘊法並通自性,諸師於此闕而不論,後學之徒遂無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