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頁,共 18 頁
五種佛性,出涅槃經師子吼品玄佛性義簡正因門疏第一卷分別解釋。
疏云:大涅槃經明五種佛性,蓋是諸佛之祕藏,萬流之宗極,蘊在因緣之內。所以然者,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謂境界佛性(亦名因性)。由十二因緣本無生滅,發生正觀,即觀智佛性(亦名因因性)。斯觀明了,名菩提果佛性(亦名果性)。正觀既彰,生死患累畢竟永盡,即大涅槃果果佛性(亦名果果性)。然十二因緣本性寂滅,未曾境智,亦非因果,不知以何目之,強名正性。正性者,五性之本也(亦名非因非果性)。然此五性更無別體,但因緣一法轉而為五(文)。因緣一法者,即是中道正性。染淨緣起,轉為五性,五性只是中道正法之本末也。
玄云:是因非果,是果非因,是因是果,皆未名正。若言非因非果,此乃是正。
故經云:非因非果,名為佛性也。故於四句中更足第五句,方是正因;於三句中更是第四句,方是正因。故以中道為正因佛性。故經云:佛性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云云。)
又云:以中道因為正種子。(云云。)疏:十云:(師子吼品。)此從因果入非因果,正因果即為正性之種子。故云佛性為中道種子。
又云:十二因緣境界性故,發生觀智;由觀智,得菩提;以得菩提,故得涅槃。就根本為論,境界性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
○今此文中意,正以觀智為菩提中道種子也。(云云。)三菩提道名為中道。非凡所得,故非下;無求上心,故非上。非上非下,故名中道。(取意。)玄意以正性非因非果八不為中道。
疏:即以菩提果非上、下,故名中道也。(更審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