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十義書》卷上云:「又執心性各通真妄,縱聽上人艱辛巧立,其奈非今所論。且今「心性」兩字相連而立,豈令心卻是真,性翻成妄?斯乃公違荊溪釋義。
又所觀心境如何名真?若令始行緣於真心修觀,正當荊溪所揀,緣理斷九,義歸別教也。
又執「心造諸如來,是非染非淨心」者,此更不可。
且如《止觀》引彼經偈,本證陰心能造一切,此有二意: 一、明陰心本具如來性故理造; 二、明煩惱之儔是如來種事造,故云「心造如來」。
若敻指真心能造如來,正當《金錍》旁遮,偏指清淨真如為佛性也;又只知類種,全不識敵對種也。
又不可偏執「皆由理具,方有事用」之文,遂立真心造法。須知陰心即理,是理之用。
若執真理造如來者,《止觀》不須觀陰顯三千性也。何故不直立真心為境,而立陰等十境耶?何故諸文多以無明心及妄為境耶?故若不即三道而顯三德者,乃教道所說也。
又上人數斥《扶宗》「唯立識心為境,以三觀觀之,使性德開發」之義,謂不知心具三千,亦由上人素不諳境觀藥病,致見頻有妄破也。
且如《止觀》去於丈尺,唯取於寸,乃是於事造中去其所造,取能造以為所觀之境,故云「伐樹得根,灸病得穴」,乃是去其千枝百脈,唯取一根一穴立所觀境,故云「先重明境」,故《扶宗》云:「以一念識心為境也。」
至明修觀,乃於能造陰識明具三千,三千是假。
《大意》云:「此能造心具足諸法。」故《輔行》云:「心具是假。此之三千非法性、無明、自、他、共、離而造故,約此空假遮照不偏,名中道。」豈非不思議境義含三觀?發心中既全依此理,豈不具三義耶?安心中遂以三止三觀總別安之,此去三觀之義節節轉明也,故知十乘無不以空、假、中而為大體也,故云:「以一念識心為境,以三觀觀之。」應知廣則十乘,略則三觀,故云不思議境。望後九觀,名所觀境;望前陰識,則妙境;并下九乘,同是能觀之三觀也,即《輔行》「次明修觀」文也。
良由上人殊不知陰入境與不思議境分於能觀、所觀,用藥治病之義故也。
應知於能造識心,觀具三千,此之三千是灸病之火,是伐樹之斧,是捨重擔之法,是破三賊之將,是觀識心之三觀。故《輔行》云:「今文妙觀觀之,令成妙境,境方稱理。」又云:「若以止觀安之,世諦方成不思議也。」故未觀未安,全是迷中陰入,何得未論觀法,便自說具三千?若也定境便說三千,至修觀法,更何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