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二:「復次,何緣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得出離耶?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深安住自見取者,更不進求了義經故。常堅執著如言義者,恒堅封執不了義經故。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如是於餘不了義經堅執如言義亦爾。是故雖信大乘,而不得出離,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
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何等名為二十八不正見耶?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癡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捨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
相見者,謂聞大乘經中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言,不善密意,但隨此言義便生勝解,謂佛所說一切諸法定無自性,定無生等,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是名相見。
彼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時,便謗三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愚夫於色等相周遍計度,起增益執,謂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此所執義,無實無體,唯有名言之所施設。依他起自性者,謂即此色等,唯是虛妄分別自體,又因果性或異不異。圓成實自性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於此三性起誹謗行,即次三見,謂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
彼如是誹謗一切種一切法時,為欲成立此邪見故,便復攝受少分道理;又於所有開示離言諸法實性了義契經,廣設方便,皆悉轉變,令順己見。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攝受見、轉變見。
彼又起如是見:若依此見行善不善,定皆無罪,無有過失;一切所行皆歸妙善,先所積習一切障垢皆得出離。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無罪見、出離見。
彼如是執自見已,便於此見相違,安立蘊等諸法聲聞藏中,妄生輕毀;又於不信如是邪見聲聞人等,深生憎嫉。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輕毀見、憤發見。
彼又隨順自惡邪見,謂我當建立如實空、無相、無願,於非彼相起彼相想,而於彼相顛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一切皆生無量功德。」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顛倒見、出生見。
若他於彼所起惡見如理詰責,彼於爾時竟不樂欲建立自宗,反以譏弄妄理詰責於他。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不立宗見、矯亂見。
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謂若能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見者,名敬事見。
諸有善達無倒法性者,為令捨離彼惡見故,雖以種種真實成立道理,方便開悟,堅守愚見,曾無捨心,謂唯此真,餘並邪妄。如是見者,名堅固愚癡見。
如上所說諸見所有習氣麤重,是名根本見。
為欲開示如上所說十七種見諸過失門,復說餘見,謂即相見名於見無見見,此實堅執無性等相而起,不執一切相想故;即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名捨方便見,由彼誹謗一切法性,於勤精進起無用想故;即攝受見、轉變見名不出離見,非方便修學,不能證果故;即無罪見、出離見名障增益見,所行邪僻,無容盡障故;即輕毀見、憤發見名生非福見,由於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門,便能引發大衰損故;即顛倒見、出生見名無功果見,由所安立非正法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證勝進果故;即不立宗見、矯亂見名受辱見,非理興論,無宜得勝故;即敬事見名誹謗見,所不應說,強增益故;即堅固愚癡見名不可與言見,邪執空者,不應與言,徒設多詞,終無所益故;即根本見名廣大見,由此當來諸惡見類轉增廣故。
即上所說二十七見,皆名增上慢見,並能發起虛妄無實增上慢故。此云何知?由彼經中即次後說。如是諸見,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