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八) - 聖漏盡

《唯識春秋》(十八)
《唯識春秋》(十八)

聖漏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聖漏盡。云何為聖漏盡?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

《大乘成業論》:「又法如何名能引果?謂安立彼,令當生故。諸漏盡者,最後剎那應不引果,後不生故。是則此念應非現在,不應更滅,入於過去。初現在時已無作用,如何後時說名謝滅?若雖無用而更滅者,是則過去復應須滅。若滅已復滅,應生已更生,便有自違前所說過。若謂此念雖有能生後果作用,而緣闕故,後果不生,此亦非理。果必不生,如何知有能生作用?應言:此念違順二緣有、非有故,雖從因生,而無作用能生後果,是故彼宗如是種類能引果義,理必不成。由此但應於果種子能長養故,名能引果。」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三:「盡智者,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盡故,而起此智,名為盡智;或緣盡為境,故名盡智。此義意言:於此位中,由永斷集,令無有餘,所得智名盡智;或緣因盡為境,故名盡智。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盡、無生智通大小乘說,漏盡人身中得,名盡智。盡智十智性,緣漏盡涅槃故。盡智六智性,無生智亦然。六智者,謂盡智、無生智、世俗智、法智、類智及與滅智。此上法師引薩婆多云。今大乘思之不然,其類智不緣涅槃,如第九卷釋。言六智皆緣涅槃者,非也。若如三心見道,說第三雙觀,此文說類智,此智緣如,前二心類未必類智,唯緣法智生。若以此義,類智亦得。據實義者,此第三心非十六智中類,但忍法智收,以緣如故,以總名說。若爾,類智不緣涅槃,非盡智收。

有義:法智、滅智、後得智,為盡、無生智用,前智作世俗理,不得緣類智,還同前判。以是義故,並非緣如,以起分別名言故。如《大論》六十九云:「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後不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且據羅漢,佛亦如是。又世俗智,小乘無學等亦有,體是世俗智,緣涅槃亦得;如佛世俗智,體非世俗,緣世俗故,名世俗,亦不緣涅槃。

約小乘人,唯有五智,除類智;隨小乘義,有六智。若佛身中,唯有四智,除世俗及類智。盡智、無生智有是不是,據是者不違。如《佛地論》第三卷釋漏盡通、力云:「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為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通、力既爾,智準可思。無生智中,文有二「或」字,至下釋論,即分出前十智性者,後六智性者。無生智既爾,盡智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