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八) - 彼岸

《唯識春秋》(十八)
《唯識春秋》(十八)

彼岸

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正見是彼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本:「論:釋總別名,如餘處說。

述曰:七十八、《解深密》等解總名︰「云何緣此等名波羅蜜多?由五緣故:一者、無染著,不染著波羅蜜相違事也;二、無顧戀,謂此六度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三、無罪,謂於六度無間雜法,離非方便行;四、無分別,不如言辭執著自相;五、正迴向,謂以所行度,迴求大菩提。」《攝大乘》說:「於世間、二乘施等最勝,能得彼岸,故通言波羅蜜多。」

《對法》十一說︰「由十二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一、廣大,不求世樂,又最上故;二、長時,三劫積集故;三、所為,為利生故;四、無盡,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自他平等,令他速圓滿施等故;六、無難,隨喜他施等,令自行速圓滿故;七、大自在,由得虛空藏等定,令施等速滿故;八、攝受,無分別智所攝受;九、發起,謂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十、證得,初地所行施等;十一、等流,餘八地所行施等;十二、圓滿,謂十地及如來所有施等,即菩薩滿,如來圓也。」若闕一種,非波羅蜜多。「最勝所至,最勝所作故,名波羅蜜多。」波羅,所至義,或所作義。蜜多,能至能作義。彼論又說:「到所知彼岸,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又波羅是所知彼岸義,蜜多是到義。又解:「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合六解總名。

釋別名者,《攝大乘》說︰「能裂慳吝、貧窮,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名施。乃至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惠,及能真實品別知法,名惠。」《對法》十一說︰「由大施故,離過故,離垢故,故名施波羅蜜。乃至惠亦由三因故,名惠波羅蜜。」如彼廣解。彼論又解︰「能捨施者當來貧苦,能捨受者現在熱惱,故名為施。乃至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名為惠。」合三解別名。故今總指「釋總別名,如餘處說」,餘處即《攝大乘》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