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無上菩提者,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最為無上。云何七無上?一者、身無上;二者、道無上;三者、正無上;四者、智無上;五者、神力無上;六者、斷無上;七者、住無上。
如來三十二相莊嚴其身,是名身無上。如來自度度人,多所過度,哀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世人,是名道無上。如來無上無等四正成就,謂正戒、正見、正威儀、正命,是名正無上。如來無上無等四無礙智成就: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是名智無上。如來無上無等六神通成就,如前說,是名神力無上。如來無上無等一切煩惱習斷,智障斷,成就二斷,是名斷無上。如來無上無等三種住,多於中住:聖住、天住、梵住,是名住無上。空、無相、無作、滅盡正受,是名聖住。四禪、四無色定,是名天住。四無量心,是名梵住。於彼三住中,四無上住,如來多住:聖住中,住空三昧及滅盡定;天住中,住第四禪;梵住中,住大悲。如來以是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誰應度者,未起善根,我當令起,乃至誰應得無上果,我當建立。是名住無上。
身無上者,名大丈夫;道無上者,名為大悲;正無上者,名大戒大法;智無上者,名為大惠;力無上者,名大神通;斷無上者,名大解脫;住無上者,名大住多住。」
《菩薩善戒經》卷第七:「修行善行者,菩薩於法順解順說,常修善法、四無量心,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善行。」
老病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彼一切緣起名想言說,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煩惱隨說因。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等言說境界,顧念味著,諸有支生,是名煩惱以有因。無明等法,現法種子生餘生生老病死,是名種殖因。不近善友,聽受正法,習不正思惟,無明等生,是名攝因。各各種子,無明等生,是名生因。從無明至後有,增進相求,至餘生生老病死,是名長因。種種種子,俱從無明乃至後有,生地獄、餓鬼、畜生及諸人、天,是名煩惱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因,是名共事因。若有種性,值佛出世,演說善法,近善知識,聽受善法,正念思惟,法次法向,清淨道品,是名煩惱相違因。如上說不具者,是名不相違因。是名十因生一切煩惱,應當知。
彼一切淨法乃至滅盡涅槃名想言說,是名淨法隨說因。此念處、正勤乃至八聖道,無明滅乃至生老病死滅,如是名想言說,是名淨法隨說因。彼以有無明等故,樂求淨法,攝受淨法,淨法得生,是名以有因。若種性具足人向有餘、無餘涅槃最先行者,是名清淨種殖因。彼種性所攝無漏道品種子於諸道品法,是名生因。近善知識,聽受善法,正思惟修,諸根成熟,是名攝因。彼種子生道品法,向無餘涅槃,是名長因。彼聲聞種性以聲聞乘而般涅槃,緣覺種性以緣覺乘而般涅槃,大乘種性以無上大乘而般涅槃,是名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因,是名共事因。種性不具,不值佛世,生諸難處,不近善友,不聞善法,不正思惟,習行邪道,是名淨法相違因。此相違不具者,是名不相違因。
諸煩惱相違因,是淨法因;淨法相違因,是煩惱因。如是煩惱十因、清淨十因,過去、未來煩惱清淨皆亦如是,無餘無上。」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清淨不相應」者,謂涅槃、定、慧勝清淨法體,己身無故,名不相應。
「雜染相應過患」者,由與雜染體相應,便生三種過患:一者、生,老病死苦之根本故;二、八無暇處;三、於一切處生四相所迫諸無常性。
「清淨不相應過患」者,由與清淨體不相應故,便過患生。」
學及無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七:「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 有學、無學堪為福田,實法所成皆名實事。論言「等」者,等有學也。《瑜伽》不同,如前已會。」
《中邊分別論》卷下:「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發心;三、行位修住,從發心後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時;五、有功用位修住,有學聖人;六、無功用位修住,無學聖人;七、勝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八、有上位修住,過聲聞等位,未入初地菩薩人;九、無上位修住,諸佛如來,此位後無別位故;十、願樂位修住,諸菩薩人,一切願樂行位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薩地;十二、出離位修住,初地後六地;十三、受記位修住,第八地;十四、能說師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頂位修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諸佛法身;十七、功德位修住,諸佛應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諸佛化身。一切諸住無量應知,今但略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復次,即此諸諦為據為依,為建立處,立十三種補特伽羅。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無色界異生、欲界有學、色界有學、無色界有學、欲界無學、色界無學、無色界無學、欲界獨覺、欲界菩薩、色界菩薩、不可思議如來。又即如是補特伽羅,若造作,若障,若心,若煩惱,若業,若根,若界,若信解,若意樂,若隨眠,若生,若習氣,若聚,皆應了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復由諸界別,應知十三種者:一、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二、欲界有學,謂生欲界,已見聖諦六種有學,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三、欲界無學,謂生欲界阿羅漢果。四、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五、色界有學,謂生色界,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六、色界無學,謂生色界阿羅漢果。七、無色異生,謂生無色,未見諦者。八、無色有學,謂生無色,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九、無色無學,謂生無色阿羅漢果。十、欲界獨覺,謂住獨覺法性,於前生中,或未見諦,或已見諦,今生欲界,不由師教,依先因力,修覺分法,證得一切諸結永盡。此復二種:一、如朅伽獨一而行;二、獨勝部眾而行。十一、欲界菩薩,謂生欲界,住菩薩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薩,謂生色界中,住菩薩法性,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三、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滅無分別道,證得諸佛共有解脫法身所攝無上轉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無有斷盡。」
聖漏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聖漏盡。云何為聖漏盡?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
《大乘成業論》:「又法如何名能引果?謂安立彼,令當生故。諸漏盡者,最後剎那應不引果,後不生故。是則此念應非現在,不應更滅,入於過去。初現在時已無作用,如何後時說名謝滅?若雖無用而更滅者,是則過去復應須滅。若滅已復滅,應生已更生,便有自違前所說過。若謂此念雖有能生後果作用,而緣闕故,後果不生,此亦非理。果必不生,如何知有能生作用?應言:此念違順二緣有、非有故,雖從因生,而無作用能生後果,是故彼宗如是種類能引果義,理必不成。由此但應於果種子能長養故,名能引果。」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三:「盡智者,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盡故,而起此智,名為盡智;或緣盡為境,故名盡智。此義意言:於此位中,由永斷集,令無有餘,所得智名盡智;或緣因盡為境,故名盡智。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盡、無生智通大小乘說,漏盡人身中得,名盡智。盡智十智性,緣漏盡涅槃故。盡智六智性,無生智亦然。六智者,謂盡智、無生智、世俗智、法智、類智及與滅智。此上法師引薩婆多云。今大乘思之不然,其類智不緣涅槃,如第九卷釋。言六智皆緣涅槃者,非也。若如三心見道,說第三雙觀,此文說類智,此智緣如,前二心類未必類智,唯緣法智生。若以此義,類智亦得。據實義者,此第三心非十六智中類,但忍法智收,以緣如故,以總名說。若爾,類智不緣涅槃,非盡智收。
有義:法智、滅智、後得智,為盡、無生智用,前智作世俗理,不得緣類智,還同前判。以是義故,並非緣如,以起分別名言故。如《大論》六十九云:「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後不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且據羅漢,佛亦如是。又世俗智,小乘無學等亦有,體是世俗智,緣涅槃亦得;如佛世俗智,體非世俗,緣世俗故,名世俗,亦不緣涅槃。
約小乘人,唯有五智,除類智;隨小乘義,有六智。若佛身中,唯有四智,除世俗及類智。盡智、無生智有是不是,據是者不違。如《佛地論》第三卷釋漏盡通、力云:「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為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通、力既爾,智準可思。無生智中,文有二「或」字,至下釋論,即分出前十智性者,後六智性者。無生智既爾,盡智隨知。」
修八聖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修八聖道。諦聽,善思。何等為修八聖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修八聖道。」
《顯識論》:「次略觀,先觀苦諦為八種者,觀四大、四名。四大即色陰,四名即四陰,以為八種苦。集有八者,即八邪,乖八聖道。滅諦八種者,滅八邪,即名八種滅。道諦八者,修八聖道,以為道諦。」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云何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遍學一切世間諸事,以遍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眾生,眾生受已,修集善法,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還得善法,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客塵煩惱故,造作眾罪,作已深觀,定當得果,即生悔心,慚愧不作,現壞惡業,是名現在義。若以惡業因緣力故,或為他罵,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修集禪定,以是因緣,身受安樂,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身得自在,常樂我淨,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修八聖道,以是因緣,獲得涅槃,是名現在義。如菩薩,眾生亦爾。
云何他世義?以現因緣,受他世身,是名他世義。現在、他世義,是名內外義。
云何為畢竟義?欲界福德,非畢竟義;色、無色界世間福德,雖得自在,非畢竟義。如諸菩薩修八聖道,獲得涅槃,其身無礙,無有邊際,善法無量,名畢竟義。畢竟有三事。何等為三?一者、性畢竟;二者、退畢竟;三者、報盡畢竟。不畢竟亦爾。性畢竟者,是名涅槃性;不畢竟,名有為法。退畢竟者,名聲聞、緣覺所修八道;不退畢竟者,名阿毗跋致。報盡畢竟者,世間所有福德果報;報不盡畢竟者,謂無上道果。」
《菩薩善戒經》卷第三:「云何十因生出世法?若說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流布因。因四念處得四正懃,因四正懃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覺分,因七覺分得八聖道,因八聖道得涅槃,是名從因;無明滅故諸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得涅槃,是名從因;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故得涅槃,是名從因。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生菩提,是名作因。親近善友,至心聞法,思惟其義,如法而住,調伏諸根,修八聖道,是名攝因。三十七品能為二種涅槃之因,是名轉因。具聲聞性,得聲聞果,具緣覺性,得緣覺果,具佛性故,得無上道,是名不共因。如是三人,悉共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共因。性不具足,生處八難,不聞正法,是名害因。壞害因故,得聞正法,名不害因。修集八聖道因緣故,得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增長因。是十種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如是二法各有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若有說言,離是十因更有因者,無有是處。
云何名果?果有五種:一者、報果;二者、餘果;三者、解脫果;四者、現作果;五者、增上果。不善之法得三惡報,有漏善法得人天果,是名報果。以造惡故,樂為惡業;以修善故,樂修善業:是名餘果。修八聖道,遠離煩惱,名解脫果。凡夫修道雖離煩惱,不名解脫果。何以故?非畢竟故。若人現世種種方便役力得財,是名現作果。眼根、眼識乃至意法、意識,名增上果。菩薩摩訶薩以知因果,增長作力,修集於道,知不作不受,作不失果。菩薩摩訶薩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得第二業力。若有菩薩不信眾生業因果者,終不能得菩薩禁戒。」
應離邪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離邪見,應斷邪見,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以邪見可斷故,我說比丘當離邪見。若不離邪見者,邪見當作非義不饒益苦,是故我說當離邪見。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諸比丘!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以得修正見故,我說比丘應修正見。若不修正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以不修正見,作非義不饒益苦故,是故我說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是故,比丘!當修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說。」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偈曰: 普施及有悲,極善緣起法, 何因不能耐,意地三煩惱?
釋曰:此偈明遠離意三惡行。菩薩由普施一切物故,離貪煩惱;由大悲故,離瞋煩惱;由極善緣起法故,離邪見煩惱。如是等破戒對治差別,是菩薩戒清淨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煞,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煞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離煞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煞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煞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若盡壽離煞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若自離煞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見離煞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彼岸
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正見是彼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本:「論:釋總別名,如餘處說。
述曰:七十八、《解深密》等解總名︰「云何緣此等名波羅蜜多?由五緣故:一者、無染著,不染著波羅蜜相違事也;二、無顧戀,謂此六度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三、無罪,謂於六度無間雜法,離非方便行;四、無分別,不如言辭執著自相;五、正迴向,謂以所行度,迴求大菩提。」《攝大乘》說:「於世間、二乘施等最勝,能得彼岸,故通言波羅蜜多。」
《對法》十一說︰「由十二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一、廣大,不求世樂,又最上故;二、長時,三劫積集故;三、所為,為利生故;四、無盡,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自他平等,令他速圓滿施等故;六、無難,隨喜他施等,令自行速圓滿故;七、大自在,由得虛空藏等定,令施等速滿故;八、攝受,無分別智所攝受;九、發起,謂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十、證得,初地所行施等;十一、等流,餘八地所行施等;十二、圓滿,謂十地及如來所有施等,即菩薩滿,如來圓也。」若闕一種,非波羅蜜多。「最勝所至,最勝所作故,名波羅蜜多。」波羅,所至義,或所作義。蜜多,能至能作義。彼論又說:「到所知彼岸,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又波羅是所知彼岸義,蜜多是到義。又解:「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合六解總名。
釋別名者,《攝大乘》說︰「能裂慳吝、貧窮,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名施。乃至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惠,及能真實品別知法,名惠。」《對法》十一說︰「由大施故,離過故,離垢故,故名施波羅蜜。乃至惠亦由三因故,名惠波羅蜜。」如彼廣解。彼論又解︰「能捨施者當來貧苦,能捨受者現在熱惱,故名為施。乃至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名為惠。」合三解別名。故今總指「釋總別名,如餘處說」,餘處即《攝大乘》等也。」
內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楞伽王!如一種子,生牙、莖、枝、葉及以花、果無量差別。外法如是,內法亦然,謂無明為緣,生蘊、界、處一切諸法,於三界中受諸趣生,有苦樂、好醜、語默、行止各各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隨於境界,有上中下、染淨、善惡種種差別。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別,諸修行者修觀行時,自智所行亦復見有差別之相,況法與非法而無種種差別分別?楞伽王!法與非法差別相者,當知悉是相分別故。」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下:「論:要在意識能分別故,時眼等識必已謝故。 述曰:此顯二因,成能見識現在非有。彼此共許,要第六識具三分別,方能起此分別現覺;五識不具三種分別,故不能起此等現覺。此等現覺既在意識,起此覺時,故彼能見眼等五識必入過去落謝,非有先見是物,後方起覺,故正見及覺,二時必不俱。
能見實現覺,此時既無,寧許此覺有是現量,證外境有?若正現量,證色等時,緣心內法無假智詮,故證不成。以正量部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唯滅相滅,念念生滅,色等法滅亦待外緣,即隨此事長短一期,後方有滅。起證如是現量覺時,眼識不住,故入過去,其境色等,一期未滅。故此唯破起此覺時,能見已無,不破所見此時非有,設縱有故。應立量言:起此覺時,必非現量,是散心位能見已無故,如散心位緣於過去百千劫事。破境一期,如餘論說。」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論:然種子義略有六種: 述曰:十義廣種子中,自下第八、具義多小。種有六義,遮餘非種。於中有三︰初總標六義,次隨六別釋,後總結簡餘非實種子。此即初也。
《瑜伽》第五說有七種子,今此言六,故云「略」也。法有五聚,第一遮無為,第三遮心、心所等,即簡別盡。然簡自處,更立餘門。第二遮等,自處分別,更不敘之。不遮色者,色法外種亦具此六義故,假名種子。
若爾,如何與果俱有?復如何言常恒隨轉?
無性《攝論》不簡差別,唯言內種有。世親即通,然彼一一皆自釋言,內法如此,外法如此,至果俱有,唯言內種,即不論外。勘彼一一,次第明之。
今釋︰外種亦有果俱,如蓮華根,生蓮華等,非因滅位,其果方生,根莖同時,世極成故。此解稍好,可細尋之。」
正業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辯中邊論》卷中:「所修道支云何安立?頌曰: 分別及誨示,令他信有三, 對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論曰:於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廣八略四:一、分別支,謂正見,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後得,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二、誨示他支,謂正思惟、正語一分等起,發言誨示他故;三、令他信支,此有三種,謂正語、正業、正命;四、對治障支,亦有三種,謂正精進、正念、正定。由此道支略四廣八。 何緣後二各分為三?頌曰:
表見戒遠離,令他深信受, 對治本隨惑,及自在障故。
論曰:正語等三,如次表已見、戒、遠離,令他信受。謂由正語論議決擇,令他信知已有勝慧;由正業故,不作邪業,令他信知已有淨戒;由正命故,應量應時,如法乞求衣鉢等物,令他信已有勝遠離。」
正命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又十無學法,當知依止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說。何以故?無學正語、正業、正命是無學戒蘊,無學正念、正定是無學定蘊,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無學 慧蘊,無學正解脫是無學解脫蘊,無學正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蘊。」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菩薩有五事饒益一切眾生:一者、說正命饒益;二者、不隨順者,說隨順法饒益;三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者,為作依怙饒益;四者、向善趣者說道饒益;五者、為三乘人說三乘饒益。」
順流道、逆流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順流道,有逆流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四本:「論:「謂由有此」至「流轉生死」。 述曰:此下第二、廣前「有」義。於中有二:初正釋,後料簡。此正釋也。謂由有此第二句所說現所依識故,執持第一句雜染種子故。云界者,因,則種子識。此染種子順流轉法,能生現行,令諸有情流轉生死。現行染法,名為「流轉」。種子染法,名「順流轉」;成有漏法,皆名流轉。《對法》第四云,何者是流轉?謂一切生死。即前順後,其體順用。
若爾,即應有漏苦、集皆名流轉,何故頌中偏言「諸趣」?
論:「雖惑、業、生」至「勝故偏說」。 述曰:下正料簡,有二義解,此初義也。解此難云:雖惑、業、生有漏集、苦皆是流轉,皆生死法,然五趣是生死苦果,勝故偏說。果,正生死,是所順法;業、惑,能順生死果性:故偏舉果。此中所解「執持一切順流轉法」,既生死果為流轉體,執持順者,即執業、惑能順之法,非如色等,名為執持。此即依執依持名執,識為現惑、業依執持故,識不執彼現行惑、業以為境故。此解與前別。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問︰生、老死支是三相不?若是相者,何故不說住為支耶?又滅在過去,其體即無,豈緣起支體通無法?若非相者,既非生等相,此是何生等? 答︰是三相攝。
後難善釋,前難如何?
以緣起支是流轉義,住不順流轉故,不說為支。又住濫無為,所以不說。言緣起者,有為相故。生、老即生、異,唯死非滅相,滅相是無,有法方是緣起支故。謂緣起支約相續立,即是正死末後之時及前將死順死之位,總名死支。滅相體無,唯過去立,故不為例。」
沙門義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義。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九十九:「第四、解沙門婆羅門。先解沙門,後類解婆羅門。前中,「一、沙門性」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假名出家,受沙門性;「二、是沙門」者,即無礙所攝八支聖道,是沙門體;「三、沙門義」,能息諸惡是沙門義,故此論言「又彼追求此沙門果貪瞋癡等畢竟斷義,是故說彼名沙門義」;「四、沙門果」,即智、斷二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略由三處、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門義。云何三處?一、境;二、智;三、證。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攝異生地;二、有學地;三、無學地。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有學補特伽羅;三、無學補特伽羅。」
沙門法及沙門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解深密經疏》卷第十八:「若依《瑜伽》八十三云:「復次,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麤重。今永無故,名遠塵離垢。又復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麤重。於諸法中者,謂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言見法者,謂於苦等如實見故。言得法者,謂隨證得沙門果故。」廣說如彼。」
《三無性論》卷上:「六、清淨如如者,所謂滅諦。亦有三種:一、滅類者,謂四沙門果。即是見、思兩惑滅盡不生,是其類也。二、滅諦者,謂不顛倒。此滅類決定寂靜,是其諦義。三、滅聖諦者,謂滅一味,亦不異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云何修果?謂四沙門果: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最上阿羅漢果。此中云何名沙門?云何名果?謂聖道名沙門,煩惱斷名果。又後生道或中或上,是前生道所生之果。
問:何故建立如是四果? 答:對治四種諸煩惱故,謂諸無事能感惡趣、往惡趣因煩惱斷故,及能斷彼對治生故,立預流果。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立此果者,謂依三品,有三種結,障礙聖道,令不生故:一、在家品;二、惡說法毗奈耶品;三、善說法毗奈耶品。依在家品,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先生怖畏,最初不欲發趣聖道。依惡說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雖已發趣,而行邪僻,由是不能生起聖道。依善說法毗奈耶品,有疑,由此疑故,雖已發趣,不行邪僻,而於正道未串習故,於如實見所知事中猶預疑惑,障礙聖道,不令生起。由是因緣,唯說斷此,立預流果。此預流果極餘七有,由是因緣,多生相續。
若斷再生相續煩惱,生無重續,立一來果,謂若永斷天有所攝、人有所攝再生相續所有煩惱,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故於爾時立一來果。若已永斷能感還來生此煩惱,唯於天有當可受生,即於爾時立不還果。若已永斷一切能感生有煩惱,建立最上阿羅漢果。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薄貪瞋癡,立一來果;永斷能順五下分結,立不還果;永斷一切煩惱究竟,建立最上阿羅漢果。」是名修果。」
煩惱永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云何補特伽羅異門?謂有六種。何等為六?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
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煗,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一、種姓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種姓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辨,是謂婆羅門。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一、乞丐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
第五、精勤復有三種: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洛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一、於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於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
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五法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云何教授?略說八種教授。菩薩依三摩提教修行者,若無餘菩薩教者,則自教授,如諸佛法。先當如是知四種求:一者、心求者知心求;二者、根求者知根求;三者、悕望求者知悕望求;四者、使求者知使求。五者、隨其所應種種度門而度脫之,所謂不淨、慈心、緣起、界分別、安那般那念,是名隨應度門而度脫之;六者、執常邊,對治為說中道;七者、執斷邊,對治為說中道;八者、除不作作增上慢,不得得、不觸觸、不證證增上慢。」
念於內、外息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另解外息義,外息諸煩惱為真外息義,如《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九:「問:何故但說慈定,不說悲、喜定、捨定等耶? 答:喜、捨劣故,悲通散故,於與世間、出世間樂,慈等勝故。無諍等亦爾,內證真無諍,外息諸煩惱,勝願智等,故不說餘。」
安那般那念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習我所說安那般那念?」
比丘白佛:「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實修我所說安那般那念,非不修,然其比丘於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勝妙過其上者。何等是勝妙過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者?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廣說,乃至「於滅出息觀察善學,是名,阿梨瑟吒比丘!勝妙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者。」
入、出息念如實知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麤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
《三無性論》卷下:「第二、治行境界者,自有五種:一、不淨觀;二、無量心;三、因緣觀;四、分別界;五、出入息念。初不淨觀者,除四種欲,謂色、相貌、威儀、觸欲也。無量心者,即四無量觀,除四種瞋,謂殺害、逼惱、嫉妒、不安也。因緣觀者,即十二因緣觀,除三世無明也。分別界者,即界入觀,除我、我所也。出入息念者,除覺觀也。廣解如諸義科釋也。」
一法多修習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解深密經疏》卷第八:「或於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綺言說故,於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三、賢聖默然寂靜樂喻,此即四種樂中寂靜樂也,故《喻伽》云:「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諸教中說三種法能成三行:一者、身行,謂出入息成身之行,故名身行。入第四定,能滅身行。二者、語行,所謂尋伺發語之行,名為語行。第二靜慮即能除滅。大小乘教皆作此說,第二靜慮已上諸地無尋伺故,將欲發語,皆依下地尋思而說。三者、心行,謂受、想等助心之行,名為心行。若無心所,心不行故,入滅定時,能滅心行。今於此中約言行說,二定已上無尋伺故,不能發言;不發言故,名為寂靜聖默然樂。」
《攝大乘論釋》卷第四:「論曰:何以故? 釋曰:復以何義證知識不離身,但是本識?
論曰:滅心定非此識對治故。 釋曰:若人欲得寂靜住,不觀此識過失,不為對治此識故,修滅心定。故正入滅心定時,不滅此識,即說此識不離於身。
論曰:云何知然? 釋曰:如此義,云何可知?何故不言入滅心定時,實無復心?心非永滅,後時更生,故說識不離身。佛世尊說:「若人入第四定,身行則斷;若人入第二定等,言行則斷;若人入滅心定,心行則斷。」如此身行斷,身不滅,心亦應爾,但心行滅,心不滅,故說識不離身。何故不作如此說「若人執入滅心定,後出定時,心則還生,由此義故,說識不離身」?是義不然。何以故?
論曰:若從此定出,識不應更生。 釋曰:若在此定,識相續斷,無復所餘故,無復從此定出及識更生義。
論曰:何以故? 釋曰:欲更引道理,以成此義。
論曰:此果報識相續已斷,若離託生時,不復得生。 釋曰:如人一期報已盡,果報識相續永斷,無還生義,識若更生,必託餘生身。若離託餘身,果報識還於本身中生,無有是處。故知入滅心定時,說識不離身,唯是本識。
論曰:若人說滅心定有心,此人所說則不成心。 釋曰:言有第六心,名為有心。約第六心說識不離身,如彼所說,則不成心。
論曰:何以故? 釋曰:欲更引道理,破第六識,立本識,明不離身。若離如前所立相本識,生起識中隨執一識,言滅心定中有,是義不然。何以故?
論曰:定義不成故, 釋曰:此下以十義顯滅心定中立有心義過失。此即第一過失。心與心法未曾見其相離。如餘心法與餘心法,如想無時離受,受亦無時離想,心與心法亦爾,無時得相離。若不相離,滅受想定及滅心定悉不得成。由滅三法故,此定得成。三法既不滅,故此定不成。若人執有本識,言識不離身,則無此過。
何故餘識皆滅,此識獨不滅?修滅心定者,求得寂靜住,為對治能障寂靜住心及心法故,滅心定生;不為對治不明了本識修滅心定,故餘識滅,此識不滅。復次,此定中若離本識,餘識不成。」
心心觀念住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
善內思惟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念入息學;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時,如身行止息、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斷覺想
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斷一切覺想者,苦、樂、不苦不樂覺受等,有覺觸則有種種想生。
三學
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謂增上慧學。
《集異門論》卷二:「三學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增上戒學云何?答:安住具戒;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悉皆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是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
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菩薩地持經》卷第四:「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攝眾生戒,善護持戒,善攝善法戒,一切行攝眾生戒?
菩薩住波羅提木叉戒,捨轉輪王,出家學道,不顧尊位,如視草土,捨離五欲,如棄涕唾,乃至來世魔天,亦無願樂,終不為彼修持梵行。心常恐怖,如實見過。捨現在樂,如畏風雹,正見觀察,而不味著。其性恬靜,好樂空閑,若眾若獨,心常安住。不限持戒,生知足想,依戒住戒,修習菩薩正受所生無量功德。若近四眾,不說非法,於空閑處,不住惡覺,設令暫起,即自悔責,深見其過;見過患已,還得本心。若聞菩薩一切戒法、住大地菩薩微妙無量不可思議久遠難行,心不恐怖,亦不懈退,而作是念:「彼亦丈夫,能持菩薩不可思議身口淨戒,我亦丈夫,必當如彼,決定無疑。」
住律儀菩薩常省己過,不觀彼闕。若見凶暴及惡性人,心不恚恨,起法心、悲心,憐愍方便,令得解脫。住律儀菩薩於眾生所,不生怖想,況復加害。
住律儀菩薩成就五種不放逸行:與過去俱;與未來俱;與現在俱;已作;當作。菩薩過去所犯,如法懺悔,是名過去不放逸行。未來當犯,當如法悔,是名未來不放逸行。現在所犯,即如法悔,是名現在不放逸行。如所行,如所住,專心護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依已作不放逸行,如所行,如所住,不起犯戒,是名當作不放逸行。
住律儀菩薩功德覆藏,惡事發露,少欲知足,堪忍眾苦,不生憂慼,進止安諦,威儀庠序,離諸諂曲,淨修正命。
菩薩成就如是十法,名住律儀戒,善護持戒,謂過去五欲,心不顧戀,未來五欲,不生欣想,現在五欲,不念貪著,樂處空閑,不生足想,離惡言惡覺,心不自輕,安隱樂住,善能堪忍,不為放逸,威儀淨命。」
增上戒、增上意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
《菩薩地持經》卷第九:「聲聞住法亦有十二,如菩薩次第當知。一者、聲聞自種性住;二者、入正未越次取證方便住;三者、越次取證住;四者、得不壞淨,未聖戒轉上漏盡住;五者、依增上戒,增上意學出生住;第六、第七、第八、得真諦智增上慧學住;九者、觀察生死無相三昧方便住;十者、究竟無相住;十一者、解脫覺處住;十二者、一切種阿羅漢住。」
《菩薩地持經》卷第十:「彼四波羅蜜眾具、自性、眷屬無盡,是名增上戒學;禪波羅蜜,是名增上意學;般若波羅蜜,是名增上慧學。此三學,得菩薩上進學道;此三學,攝六波羅蜜,無餘無上。」
波羅提木叉修多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彼自求學者而學,說三學,能攝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解深密經疏》卷第二:「律不過三部:一、二百五十戒律;二、雜誦律;三、比丘尼律。」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二十三:「「戒律儀者,謂如」至「受學學處」。
「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等者,何故不說苾芻尼等也?以不能入聖道故。多分成就具戒法者,苾芻有故,餘則不然,是以不說。
「於所應行,於如所行」者,此有二釋:一云、所應行事,簡諸惡者不應行事;於如所行者,即如餘善丈夫所行,如是而行也。一云、於所應行者,佛所許處也;於如所行者,佛所制處也。
「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者,此即為法事時,如理白眾,應住慈心,受彼人欲。
「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者,除四重,餘盡名小戒。初受名小戒,後對緣持故,名小隨。今犯此小戒及小隨,故名小罪。「得所未得,觸所未觸」等者,此說初、中、後行也
「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者,謂聞四波羅夷等。「過於二百五十學處」者,二百五十戒中,合其眾學為一,足餘一百五十,有一百五十一,故云過也。」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二十四:「「成就如是八種因緣」至「善能諫舉」。
初、解諫舉中,「犯戒」者,犯二百五十戒等。「犯軌則」者,犯大眾共立諸餘軌則。其有五德者,由三根故,能正諫舉。言五德者,即此中說:一、具真實;二、應時;三、饒益;四、柔輭;五、善友名慈心。三根即是見、聞、疑也。止將起惡,令不起,故名「諫」;彰已作惡,令悔除,故名「舉」。」
三菩提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復次,由二因緣,佛世尊法名為善說。一、言詞文句皆清美故;二、易可通達故。由二因緣,易可通達。一、若文若義,易覺了故;二、出離等覺故。由二因緣,名為出離。一、往善趣出離故;二、趣三菩提出離故。由二因緣,趣三菩提。一、無疑惑故;二、不可壞故。由二因緣,不可破壞。一、見不可壞故;二、有窣堵波故。由二因緣,有窣堵波。一、證堅住故;二、有可依故。由二因緣,名有可依。一、依智不依識故;二、大師是如來、應、正等覺故。由二因緣,大師是如來、應、正等覺。一、斷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若諸無學雖已證得心解脫意,而或失念行縱逸時,便有退失現法樂住。彼雖於此現法樂住或退不退,然無堪能退失解脫。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為證得解脫,然已證得解脫無退,修不放逸復何所用?若為證得現法樂住,勤作功用,如造工業,非不放逸。若諸有學先已證得心解脫意,彼亦決定趣三菩提,於所修道不由他緣,自然能修無放逸行,於現法中猶未畢竟息放逸故。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應決定修不放逸。又由三相,辦所應作:一、由諸根所集成故,資糧圓滿;二、由習近隨順如法諸臥具故,心得安住;三、由依止親近善士、聞他法音、如理作意眾因緣故,乃至獲得二心解脫。」
受持學戒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六:「有三結。謂有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問:此三結,以何為自性? 答:以二十一事為自性。謂有身見結,三界見苦所斷,有三事。戒禁取結,三界見苦道所斷,有六事。疑結、三界見苦集滅道所斷,有十二事。此二十一事,是三結自性我物相分自體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結?結是何義? 答:繫縛義,是結義。合苦義,是結義。雜毒義,是結義。此中繫縛義是結義者。謂結卽是繫。
云何知然? 如契經說:尊者執大藏往尊者舍利子所,問言:大德。為眼結色,色結眼耶?乃至意法,為問亦爾。舍利子言:眼不結色,色不結眼。此中欲貪,說名能結。乃至意法,亦復如是。如黑白牛,同一靷繫。
若有問言:為黑繫白,白繫黑耶? 應正答言:黑不繫白,白不繫黑。此中有靷,說名能繫。由此故知結卽是繫。合苦義是結義者:謂欲界結,令欲界有情,與欲界苦合;非樂。色界結,令色界有情,與色界苦合;非樂。無色界結,令無色界有情,與無色界苦合;非樂。雜毒義,是結義者:謂勝妙生及有漏定。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以雜煩惱故;聖者厭離。如雜毒食,雖復美妙;智者遠之。」
正念增上
何等為比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
自知罪、自見罪
佛告迦葉氏:「汝自知悔、愚癡、不善不辨,聞我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而於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極歎是戒。』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戒,今授汝,哀愍故。迦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者,於未來世,律儀戒生,善法增長,不退減故。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優波離!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常處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薩戒淨,非聲聞戒淨。以是義故,優波離!汝應宣說,聲聞戒急,菩薩戒緩;聲聞戒塞,菩薩戒開;聲聞戒中應說因緣,菩薩戒中則不應說。優波離!菩薩之人,隨眾生心,非聲聞也。是故菩薩於戒小緩,聲聞護急。優波離!菩薩若於晨朝犯戒,猶故應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知罪過,晝夜三時,皆應如是,是名菩薩戒。」
不讚嘆不樂學戒者
「正使迦葉為上座者,不欲學戒、不重於戒、不歎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讚歎。所以者何?若大師所讚歎者,餘人則復與相習近,恭敬親重;若餘人與相習近親重者,則與同見,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初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如長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天上得十種法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得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色、聲、香、味、觸。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
聖道如實知見
「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謂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如所說:『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聖弟子如實知見。」
《攝大乘論釋》卷第二:「論曰: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釋曰: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者,異生覺慧難了知故,名為極細;阿羅漢等難窮底故,名為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者,舉數。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者,列名。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者,謂阿賴耶識為因,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由能分別異類自性為因性故。若無明等,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由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因性故。
論曰: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箒。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為因,或有計執宿作為因,或有計執自在為因,或有計執實我為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法鏡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二:「復次,何緣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得出離耶?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深安住自見取者,更不進求了義經故。常堅執著如言義者,恒堅封執不了義經故。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如是於餘不了義經堅執如言義亦爾。是故雖信大乘,而不得出離,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
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何等名為二十八不正見耶?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癡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捨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
相見者,謂聞大乘經中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言,不善密意,但隨此言義便生勝解,謂佛所說一切諸法定無自性,定無生等,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是名相見。
彼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時,便謗三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愚夫於色等相周遍計度,起增益執,謂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此所執義,無實無體,唯有名言之所施設。依他起自性者,謂即此色等,唯是虛妄分別自體,又因果性或異不異。圓成實自性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於此三性起誹謗行,即次三見,謂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
彼如是誹謗一切種一切法時,為欲成立此邪見故,便復攝受少分道理;又於所有開示離言諸法實性了義契經,廣設方便,皆悉轉變,令順己見。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攝受見、轉變見。
彼又起如是見:若依此見行善不善,定皆無罪,無有過失;一切所行皆歸妙善,先所積習一切障垢皆得出離。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無罪見、出離見。
彼如是執自見已,便於此見相違,安立蘊等諸法聲聞藏中,妄生輕毀;又於不信如是邪見聲聞人等,深生憎嫉。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輕毀見、憤發見。
彼又隨順自惡邪見,謂我當建立如實空、無相、無願,於非彼相起彼相想,而於彼相顛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一切皆生無量功德。」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顛倒見、出生見。
若他於彼所起惡見如理詰責,彼於爾時竟不樂欲建立自宗,反以譏弄妄理詰責於他。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不立宗見、矯亂見。
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謂若能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見者,名敬事見。
諸有善達無倒法性者,為令捨離彼惡見故,雖以種種真實成立道理,方便開悟,堅守愚見,曾無捨心,謂唯此真,餘並邪妄。如是見者,名堅固愚癡見。
如上所說諸見所有習氣麤重,是名根本見。
為欲開示如上所說十七種見諸過失門,復說餘見,謂即相見名於見無見見,此實堅執無性等相而起,不執一切相想故;即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名捨方便見,由彼誹謗一切法性,於勤精進起無用想故;即攝受見、轉變見名不出離見,非方便修學,不能證果故;即無罪見、出離見名障增益見,所行邪僻,無容盡障故;即輕毀見、憤發見名生非福見,由於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門,便能引發大衰損故;即顛倒見、出生見名無功果見,由所安立非正法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證勝進果故;即不立宗見、矯亂見名受辱見,非理興論,無宜得勝故;即敬事見名誹謗見,所不應說,強增益故;即堅固愚癡見名不可與言見,邪執空者,不應與言,徒設多詞,終無所益故;即根本見名廣大見,由此當來諸惡見類轉增廣故。
即上所說二十七見,皆名增上慢見,並能發起虛妄無實增上慢故。此云何知?由彼經中即次後說。如是諸見,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
法性常住
佛告諸比丘:「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今當為汝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深密解脫經》卷第一:「復次,須菩提!如彼陰、界、入、因緣起行、界、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等彼差別,若真如第一義諦法無我有差別相者,真如證法第一義諦亦應有因;若有因者,應從因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不應得名第一義諦;若非第一義諦者,應更推求第一義諦。須菩提!是故真如第一義諦法無我,非從因生,亦非有為法,亦非不第一義諦,亦非為彼第一義諦更求第一義諦。惟是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法體常住,法界常住。須菩提!汝依此義,應知此諸一切法相一味、等味第一義諦。須菩提!譬如無量種種差別色相,無相無有分別,無有差異,一切處虛空等味,一體一相。須菩提!一切諸法自相差別,一切處一味、等味第一義相無有分別。」
心定者,名不放逸
佛告難提:「若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為凡夫數。若聖弟子不成就者,為放逸,為不放逸。難提!若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而不上求,不於空閑林中,若露地坐,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勝妙出離,饒益隨喜;彼不隨喜已,歡喜不生,歡喜不生已,身不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覺則生,苦覺生已,心不得定,心不得定者,是聖弟子名為放逸。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如是,難提!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無為法及無為道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
不可記說
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
相似像法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此教、行二,有漏攝者,及貝葉文字,皆住持法寶;無漏三法,真法寶故。示道、命道二沙門中,異生具戒具見等類,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僧。」
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猗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業緣
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則邪見!若邪見者,應生二趣,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形色谷響假觸
問:形色谷響假觸應不是彼處?
答:獨生意識,緣於不明了,彼不是五處,乃是法處所收;與五處同時,緣境而明了,以假從實,總名為五處。據理對五根,不是五處所攝,例如以手尋找拐杖,雖於闇中而能知形色,那麼,形色豈成身根之所取法?又如第八境,從五識上說,亦名為五境。彼實對於根,乃是法處色。
有人說:五識緣於假、實境,而無唯緣假而不緣於實之故,例如緣於形色,假、實合取,必然兼本顯,緣義而得成。然明了緣而不生分別,例如無漏識證境知之故,假實合取,所以名為現量。而緣自相者,自相有三種:一、處自相;二、事自相;三、自相自相。依處自相,說五處緣自相,不是後二事、自相自相也。又如於闇能見形,形猶故爾,不是沒有顯也。《觀所緣》中,破經部師說彼等唯緣於假境,無體而能生心,假實合緣,理上沒有前難。不如此的話,共相緣義應當沒有。離實而緣假,可沒有緣義,緣假而能兼實,緣義必定成就,頓變彼假法,本即是實法之故。又識之假法,依他而實之故,不同於經部師認為離開識之假法,所以並不相違,由斯假境亦五處收故。
有人說:假法大概有二種:一者、無體假,例如忿、恨等,乃是依他分位建立,施設自名;二者、相待假,例如悔、眠等,此從癡相上而說,名之為世俗有。而長等假色,為相待名假,心緣變之時,頓變彼長等假色相,此從緣生之故,并是屬依他,所以能生心是五識境。
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即依於瞋等,而假立忿、恨等,乃依顯等分位,立形等假,二義既同時一致,無體假、相待假兩假又有何差別?並不是離於實性而別有假體,如何相待建立彼假之名?
這樣的興難並非正理。彼諸假色或者離於實體而無有,或者離於實體而有,緣於無體者即是實色法,而緣於有體者則別有假性,所以了知五識能夠通緣假境。
這樣的解釋也不對,且迥表色即然是形顯色,如何能緣彼而相待假成?其他如煙、雲等法,離於本顯色應別有性,乃由於相待之故,而說之為相待假,乃至諸觸假義也是如此,所以當知初二的說法為善。
戰鬪活
佛告聚落主:「為戰鬪活,有三種惡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種惡邪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
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戰鬪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諸戰鬪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因緣,生箭降伏天者,是則邪見。邪見之人,應生二處,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三法調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御丈夫,彼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豈非殺耶?」
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菩薩善戒經》卷第三:「如來以是無上身故,名大丈夫;受持無上故,名為大悲;具足無上故,名到彼岸;智慧無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議無上故,名阿羅呵;解脫無上故,名大涅槃;行無上故,名三藐三佛陀。以是義故,如來具足十種名號,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虛妄故,名為如來。良福田故,名為應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來還故,名為善逝。知二世間故,名世間解:一者、國土世間;二者、眾生世間。能調伏眾生身心惡故,名無上士調御丈夫。能為眾生作眼目故,能令眾生正知正法、正義、正歸,為諸眾生廣說義故,能壞一切煩惱苦故,能破眾生疑網心故,開示諸法甚深義故,一切善法根本故,是故名為天人之師。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為佛。壞魔波旬故,能得難得如來身故,名婆伽婆。」
修正見
佛告聚落主:「修正見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修習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
兇惡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此言。我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我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是故,我今當捨瞋恚、剛強、麤澁。」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云何正見等前導次第義?謂先了知世間實有真阿羅漢、正行、正至,便於出離深生樂欲,獲得正見;次復思惟何當出離居家迫迮,乃至廣說;從此出家,受學尸羅,修治淨命,是名正語、正業、正命。此正見等,於所對治邪見等五猶未能斷,還即依止此五善法,從他聞音,展轉發生聞慧正見。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生思慧,復依思慧發生修慧。由此正見,於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於諸正見如實了知此是正見,乃至正命如實知已,為欲斷除邪見等故,及為圓滿正見等故,發勤精進。若由此故,能斷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圓滿,是名正念。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說正三摩地。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令不復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即於如是方便道中,亦能棄捨邪精進念,兼能修滿正精進念。若於是時,於彼諸法能斷能滿,即於此時,聖正三摩地亦得圓滿。
此中,由慧為導首,於增上戒先自安處,次聞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學,二為依止,於方便道中發生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學,正見、正精進名增上慧學。如是三學,於修聖正三摩地時皆得圓滿。」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一:「又彼復欲求上漏盡,方便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正等覺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由是發起長時積集世間正見,令現在前。然此正見如教授者,以此為依,能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如是名為廣大善修正見現前。」
有道有跡
「聚落主!有道有跡,不向三種受欲隨順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不向三種受欲、三種自苦方便?聚落主!為欲貪障閡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瞋恚、癡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若離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喜樂,如是離瞋恚、愚癡障閡,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安樂,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身現緣自覺知。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