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慚愧心


滅盡定者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九:「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諸心、心所及恆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慚愧心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常習慚愧心, 此人時時有, 能遠離諸惡, 如顧鞭良馬。」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常習慚愧心, 此人實希有, 能遠離諸惡, 如顧鞭良馬。」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悉過, 永超世恩愛。」

《菩薩善戒經》卷第四:「云何名菩薩摩訶薩戒?戒者,有九種:一者、自性戒;二者、一切戒;三者、難戒;四者、一切自戒;五者、善人戒;六者、一切行戒;七者、除戒;八者、自利利他戒;九者、寂靜戒。

自性戒者,菩薩摩訶薩具自性戒有四功德:一者、以清淨心從他而受;二者、其心不淨,毀所受戒,應當至心慚愧懺悔,悔已專心,更不敢犯。菩薩摩訶薩從他受戒,生慚愧心,心慚愧故,護持不犯。若心不淨,毀所受戒;心慚愧故,不敢覆藏,乃至一宿。菩薩犯戒若經一宿,若欲懺者,不應直作一犯懺悔,應作念念無量犯悔。何以故?若是多犯作一犯懺者,不得名懺,受者得罪。菩薩從他受持戒時有四事:一者、慚愧。二者、至心堅持。菩薩摩訶薩至心持戒,終不生於毀犯之心。三者、受已一心護持。四者、淨心受持。

菩薩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何等四?一者、不犯;二者、設犯,尋悔;三者、心生慚愧;四者、不生悔恨。是名性戒。

性戒菩薩名真實戒,名自他利戒,名饒益眾生戒,名利益眾生義戒,名增長人天戒,名無量功德戒。菩薩成就如是戒者,生心憐愍,則能教化無量眾生。菩薩若以客塵煩惱不懺悔者,應常為人讚歎持戒,呵責破戒,說毀禁者所得過罪。若能如是,雖名毀犯,罪過輕微,亦能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自性戒。」

《菩薩善戒經》卷第七:「譬如病人往良醫所,爾時良醫為破病故,隨病授藥。病者得已,心生歡喜,作真藥想,即便服之;既服藥已,所患雖除,更發餘病。爾時良醫斷先所服,更與餘藥,病者復言:「大師先藥佳良,力能治病,非是藥能。」良醫雖說如是藥好,而此病者猶故不信。爾時病者服藥病差,方乃信藥,生慚愧心。佛說法時亦復如是,眾生聞已,壞小煩惱,即便生於真實之想,更起煩惱,言佛無常。如來復為說甚深法,雖復聞之,猶不生信,以本為實。菩薩若得清淨之道,爾時方生慚愧之心:「如來實常,我云何言如來無常?」是故如來說有為法一切無常、苦、無我等,涅槃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