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種種界


滅盡定者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九:「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諸心、心所及恆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種種界

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請諸上座言:「唯願諸尊受我薄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禮足而去。還歸自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

時,諸上座著衣持鉢,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時,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

爾時,尊者梨犀達多眾中下坐,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答言:「可。」

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

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云何為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