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入三昧,如其正受
爾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摩訶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
諸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
時,摩訶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亹亹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訶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
答言:「可止。」
時,尊者摩訶迦即止神通,還於自房。
...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
質多羅長者白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我當盡壽衣、被、飲食、隨病湯藥。」
尊者摩訶迦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
質多羅長者聞說法已,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尊者摩訶迦不欲令供養利障罪故,即從座起去,遂不復還。
《三無性論》卷下:「論曰:有四種道,能得轉依。何等為四?一、四聖行;二、四種尋思;三、四種如實智;四、四種境界。初、四聖行者:一、波羅蜜,謂十波羅蜜,總說為一波羅蜜行,趣向大乘故。此明利他因,亦名緣因緣。波羅蜜義,如《中邊論‧障品》釋也。二、道行,謂三十七品,總說為助道行,能覺了境界真實義故。此名自利因,亦名緣。廣明道品,如《中邊論‧修對治品》說也。三、神通行,謂六神通,總說為一神通行,能令受化眾生歸向尊重,入真理故。此六通即是三輪:一、身通即身通輪,能輕舉、遠至、轉變、隱顯,令眾生起歸向心;二、記心輪,謂天眼、天耳、他心,能見彼思惟覺觀,如實記說,令起尊重;三、正教輪即流盡通,令離苦、斷集、證滅、修道。宿命一通,通有後兩輪也。四、成熟眾生行,謂四攝法,總說為一成熟眾生行。此明為已入理眾生,更以財、法兩施攝令成熟。財攝者,是利益方便,為令成熟。法攝者,覺悟起行,隨順方便,為令成熟。」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二:「以漏盡通了知解脫三界方便故,名出離。如是一切,皆是所通達,後以三通遍緣一切境界故。為捨執著有威德我故,觀察所通達。
六神通,六十九說:「一、神境智作證通;二、天耳智作證通;三、心差別智作證通;四、宿住隨念智作證通;五、生死智作證通;六、漏盡智作證通。」
一、釋名;二、出體;三、修異;四、作業;五、諸門分別。
一、釋名者,妙慧難測,名神;所作無壅,為通。從一變多,隨其分限,身自在轉,是名神境。由神境智於此境界領受示現,名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此智於彼境能領受,能示現,故名神境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隨轉,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神境智作證通。神之境,神境之智,皆依主。智即作證,作證即通,持業釋。
謂若修果耳所攝清淨色,是名天耳。與依耳識相應智,名天耳智。此作證等,如前應知。總名為一,亦準如前應知。天耳之智作證等,如前。
謂諸他心,由有貪等差別而轉,名心差別。若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緣彼為境智,名心差別智。餘如前說。心差別之智作證等,釋名如前。
若於過去自體差別,名宿住,明了記憶,名隨念。若智具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於念,與念相應,此方得轉,是故名宿住隨念智。事去名宿,久居稱住,住即宿住,宿住之隨念,隨念之通,釋名如前。
若諸有情好惡色等種種差別,從彼別別有情眾沒,於此別別有情眾生,說名生死。若修果眼所攝清淨色以為依止,緣死生境識相應智,名生死智。此意:若言生死智,意識與眼識從境為名,若言天眼智,即從所依及門為目,皆依主釋。
若一切結無餘永斷,名為漏盡。即於此中,世間盡智及無生智,名漏盡智。以此別教授教誡,知三世等,故唯世間攝。餘如前說。然《顯揚》云神境智見作證通,乃至漏盡智見作證通,皆說是見性故,分別推求故。
二、出體者,神境通若在異生,《對法》等說為利益,通善;若為嬉戲,是無記也。天眼、天耳亦通善及無記,起下地,唯無記;自地、上地者,通善、無記。宿命、他心是善,并以有漏慧為體。《瑜伽論》說:「若在二乘有學,五通并有漏;在無學,并無漏。」此依離漏,名無漏。其神境、天眼、天耳,性在二乘,實非無漏;其宿命、他心無漏。
他心漏盡,六十九說他心二乘實非無漏,其宿命、他心漏盡。六十九說他心通取有學、無學,有學是世間,然無漏;漏盡亦無漏,然是世間。此之一種,通狹智寬,若以世俗智為性,亦通有漏,二乘說法未真無漏,離漏故得名。宿命通無漏亦緣。若在大乘,十地得無漏,五識可通無漏,若不得天眼、耳,唯有漏。神境唯意識及智,可通無漏,宿命、他心亦復如是,通廻為菩薩故,簡直往故。至佛并無漏,并後得智攝,是世間故。
依智出體,如《佛地》第三「有為功德,四智所攝」,即八識俱有天眼、耳通等。六通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作智。漏盡通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緣漏盡涅槃為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以識所依身三化中,有現神通化,故云多分攝神境智。其漏盡通《瑜伽》唯約利他為首,故世間攝;此約通二利論,故多分二智攝,然除通壅。
小乘五通各一無間一解脫,第六非想第九品無間以解脫道。今大乘無文,無間、解脫道不定成滿之位,非頓能故。如修輕舉想,雖輕舉,未來等十地神通展轉增勝,非一無間、解脫即圓滿故。四十七云:「初地菩薩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能於種種諸佛國土見百如來。以神通力動百世界,身亦能往。乃至自茲已去,是諸菩薩由願力故,當知無量威力神變。」
三、修法有異者,《瑜伽》三十三說,大好。修十二想,此依二乘、異生為論,非菩薩。菩薩力有三:一、神通修得,雖未見修之法用,然準三十七初,但總聞神通法教,後以定作意思惟彼法義,修習多修習故,有勝有劣,發生修果。此意亦從地前菩薩未得俱生威力,何妨亦依此修,後入地已,但入三昧,折伏定障,故得通果。彼卷亦具說三種威力。二、法威力,行六度所得,即《法華經》明六根功德。三、俱生威力,法得是報。
四、作業者,此業因如六十九。
五、諸門分別者:一、名廢立,何故唯二立天;二、識廢立,眼識例三識;三、用廢立,隨所許用分者;四、地廢立,依何地;五、威勢廢立,生得、方便,三十三有文,漏盡唯方便。名廢立中,一神境得神名,餘不得,用事顯現作業勝故。天眼、耳以天為名,餘不爾,簡別人中故。
識廢立中,何故不說七、八識為通?據實亦是,以隨三乘因及異生不說,或利他者眼、耳、六識故。鼻、舌身何故非通?作用不廣,諸根互用,據實皆得。《十住斷結經‧身入品》:「如來耳通無能限量,鼻通倍不可計,舌通廣無邊際。」就三乘通說,故說六為通。今有解云:此之六種,作用廣勝,故名通。〈菩薩地〉亦說為通,非餘故。《薩遮尼乾子經》:「天耳知過去、未來音聲,皆盡本際。」《奮迅王問經》明五通,菩薩宿命通知未來,《法集經》明菩薩宿命知三世,《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云得六根淨,何故餘三根非通?從二乘、異生為名,或從初為名。
用廢立者,世用如作境用,何故宿住二乘能緣五蘊,他心不能?生死能緣五蘊,他心現在。若緣色相,緣智不名為通。五蘊知彼四蘊,知智者名達。
地廢立,依何地者,唯依根本靜慮。三十三說依根本靜慮能發,六十九說亦同。餘定,雖菩薩等亦能起變化事,非通,作用狹故。
威勢廢立者,凡夫、聲聞、獨覺、菩薩、佛六通分齊,上下修神足,天耳聞遠近,天眼見長短,他心知界限,宿命知久近,漏盡三乘果,其別相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