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一) - 有食捨、有食解脫

《唯識春秋》(十一)
《唯識春秋》(十一)

有食捨、有食解脫

「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云何有食解脫?謂色俱行。云何無食解脫?謂無色俱行。云何無食無食解脫?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一、由歸誠;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跡;五、由廉儉。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捨略有五:一、田地捨;二、財物捨;三、隨宜捨;四、飲食捨;五、最勝捨。此中,捨相、捨具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