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乘法苑義林章》「其幻性依他識,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
或因果俱說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說,謂本識及轉識。
或唯因說三,辨中邊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
三十唯識云:『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多異熟性,故偏說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
或因果俱說三,謂心、意、識。
或唯果說四,佛地經等說四智品。
或因果俱說六,勝鬘經中說六識。
或因果俱說七,諸教說七心界。
或因果俱說八,謂八識。
或因果合說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真如為第九者,真俗合說故。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為第九,染淨本識各別說故。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境智相應』。此中既言無垢識與圓鏡智俱,第九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說以為九也。
或因八、果三識,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
或因八果七識,安慧論師云:末那唯染故。
或因果俱八識,如護法等正義所說。 」
太虛大師《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卷十七解此段義:「幻性依他起識者,依他起者因緣生法,既是緣生故是幻有。非有之有,無實自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即是妙有。由此道理,眾生幻有,故佛亦如幻有。
一識說: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者,一類菩薩作如是說。一切有情,在因在果,各唯一識,隨用成多。
二識說:一切有情,在因在果俱有二識:謂一、本識,二、轉識。本識即第八識,轉識即前七識。出瑜伽決擇分中。
三識說:辨中邊論就因說三識,謂識生變、似義、有情者,識之生變,指第八種子也;識之似義,指第八器界也;識之有情,指第八根身也:此上謂第八識。識之我者,謂第七識。識之了者,謂前六識。依三十頌因亦說三,如前文解。阿陀那識此翻執持,謂持有情根身不壞,義通因果。二十頌等因果俱說三識,謂心、意、識。心即第八,意即第七,識即前六,此三名俱通因果位。
四識說:佛地經中就果說四識,即轉八識成四智也。
六識說:三乘共教多說六識: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意識攝七、八二識也。
七識說:亦三乘共教說。七心界者,謂眼等六識外加意根界,成七心界。
八識說:因果俱通,如成唯識論等說。
九識說:楞伽經中說九識者,因位亦八,至果位中淨第八識別曰菴摩羅識,染淨別說故成九識。依無相論及同性經,亦可以真如識解為第九,此依真俗境明。然今取第八識轉成淨識以為第九,引經如前解。
因八果三說:根境識十八界,前十五界是有漏,至無漏者唯後三界。故因有八識,果中唯三:意識界、法塵界、意根界。
因八果七說:果七識者,第七末那唯染汙,故果中不全。
因果俱八說:此是護法菩薩正義,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