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頁,共 18 頁
「因時由觀五義故,滅除瞋恚及瞋恚所生忿恨心。
五義者: 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 二、觀一切眾生恒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 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
由此五觀故,能滅瞋恚;瞋恚既滅,故能除忿恨。」
我發現,有些學佛人比不上一般人,特別是在各種禮儀與情緒上,諸如與人應對,「請、謝謝、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極少聽到,有的受了知名大學的教育或者當學者或者相關職業,還是說「來幾本書看看吧」,似乎把佛教信仰當成隨便的行為,沒有一點對法寶與信仰的尊敬。有的呢,他知道佛法尊貴,而會謙虛的請益學習。
人,就差在這一個距離。
有的,則如潑婦罵街、強盜一般的文字,好像這樣土匪結論式的語言似乎經歷了幾千年文化卻未曾被洗禮過,此即無始劫的習氣。人,還是要有文化的,文化,不是學歷、不是讀多少本書,而是要與個人身、口、意一致。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還有這樣的人事發生,這就是世俗諦不增不減、勝義諦非空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