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抄》(五) -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序文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全輯》依台灣 光中法師《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內之〈大唐奘公譯經目錄〉經論先後次序排列編號,如《緣起經》,即001.《緣起經》,如下表所示,學人可依次序一一閱讀學習,以進行對於奘師所翻經論有一個系統性的學習。

《緣起經》 《大般若經》 《能斷金剛》 《心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大菩薩藏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說無垢稱經》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天請問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解深密經》 《佛說佛地經》 《甚希有經》 《最無比經》 《緣起聖道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本事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諸佛心陀羅尼經》 《咒五首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持世陀羅尼經》 《六門陀羅尼經》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本》 《佛地經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入阿毘達磨論》 《五事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顯宗論》 《廣百論本》 《大乘廣百論釋論》 《大乘掌珍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釋》 《成唯識論》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二十論》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世親釋》 《攝大乘論無性釋》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頌》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頌》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大乘成業論》 《大乘五蘊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 《王法正理論》 《觀所緣緣論》 《因明正理門論本》 《因明入正理論》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異部宗輪論》 《大唐西域記》 《勝宗十句義論》

以上共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並在。除西域記外,總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全輯》依台灣 光中法師《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內之〈大唐奘公譯經目錄〉經論先後次序排列編號,如《緣起經》,即001.《緣起經》,如下表: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開元釋教錄》卷第八中節出製表:菩薩藏佛教學會**網址:http://www.cittamatrin.com/**  
編號經號書名、卷數、年代、地點、筆受者。藏經部
001124《緣起經》,一卷  見翻經圖,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龍朔元年七月九日,於玉華寺八桂亭譯,沙門神昉筆受。阿含部
0022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  見翻經圖,佛於四處十六會說,顯慶五年正月一日,於玉華寺玉華宮殿譯,至龍朔三年十月廿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欽、嘉尚等筆受。般若部
003220《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四出與姚秦羅什等出者同本,貞觀廿二年十月一日,於坊州宜君縣玉華宮弘法臺譯,直中書杜行顗筆受。般若部,《大正藏》第七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卷五七七)。
00425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咒經等同本,貞觀廿三年五月廿四日,於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知仁筆受。般若部
005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永徽五年九月廿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華嚴部
006310《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檔第十二會,貞觀十九年五月二日,於西京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九月二日畢。沙門智證筆受道宣證文。寶積部
007367《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羅什阿彌陀經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詢筆受。寶積部
008390《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  見翻經圖,永徽三年四月四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涅槃部
009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見內典錄,是大集第十三分,與舊方廣十輪同本,永徽二年正月廿三日,於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六月廿九日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大集部
010436《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二年正月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1145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慧立筆受。經集部
012476《說無垢稱經》,六卷  見內典錄,第七譯與羅什維摩經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月一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13515《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諫王經等同本。貞觀廿三年二月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14592《天請問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二年三月廿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經集部
015649《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見翻經圖,龍朔三年十二月廿九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16676《解深密經》,五卷  見內典錄,全本第二譯,與深密解脫解節相續解脫等經同本。貞觀廿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17680《佛說佛地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經集部
018689《甚希有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未曾有經同本。貞觀廿三年五月十八日,於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大乘欽筆受。經集部
019691《最無比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譯希有較量功德經同本。貞觀廿三年七月十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20714《緣起聖道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六出與貝多樹下經等經同本。貞觀廿三年正月一日,於西京北闕內紫微殿右弘法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21717《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笈多緣生經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日畢,沙門大乘詢筆受。經集部
022765《本事經》,七卷  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八日畢,沙門靖邁、神昉等筆受。經集部
023840《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初出與決定業障經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經集部
024918《諸佛心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廿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密教部
0251034《咒五首經》,一卷  見翻經圖,麟德元年正月一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密教部
0261071《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周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元年三月廿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則筆受。密教部
0271094《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四年四月十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密教部
0281162《持世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十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神泰筆受。密教部
0291360《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密教部
0301363《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初出與妙臂印幢陀羅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廿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密教部
0311365《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密教部
0321395《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密教部
0331499《菩薩戒羯磨文》,一卷  彌勒菩薩說,見內典錄,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貞觀廿三年七月十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律部
0341501《菩薩戒本》,一卷  彌勒菩薩說,見內典錄,第三譯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與曇無識等出者同本,貞觀廿三年七月廿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大乘光筆受。律部
0351530《佛地經論》,七卷  見內典錄,親光等菩薩造,貞觀廿三年十月三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廿四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釋經論部
0361536《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舍利子說,顯慶五年十一月廿六日,於玉華寺明月殿譯,至龍朔三年十二月廿九日畢,沙門弘彥、釋詮等筆受。毘曇部
0371537《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見內典錄,大采菽氏(大目乾連)造,顯慶四年七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九月十四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毘曇部
0381539《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見內典錄,提婆設摩造,貞觀廿三年正月十五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八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毘曇部
0391540《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見翻經圖,筏蘇蜜多羅(世友)造,龍朔三年六月四日,於玉華寺八桂亭譯,沙門大乘基筆受。毘曇部
0401542《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見內典錄,筏蘇蜜多羅(世友)造,第二出與眾事分阿毘曇同本,顯慶五年九月一日,於玉華寺雲光殿譯,至十月廿三日畢,大乘光等筆受。毘曇部
0411544《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與舊八犍度論同本,顯慶二年正月廿六日,於西京大內順賢閣譯,至五年五月七日,於玉華寺畢,沙門玄則等筆受。毘曇部
0421545《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  見內典錄,五百大羅漢等造,顯慶元年七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四年七月三日畢,沙門嘉尚、大乘光等筆受。毘曇部
0431554《入阿毘達磨論》,二卷  見內典錄,塞建地羅造,顯慶三年十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三日畢,沙門釋詮、嘉尚筆受。毘曇部
0441555《五事毘婆沙論》,二卷  見翻經圖,法救造,龍朔三年十二月三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至八日畢,沙門釋詮等筆受。毘曇部
0451558《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廿七日畢,沙門元瑜筆受。毘曇部
0461560《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元瑜筆受。毘曇部
0471562《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見內典錄,眾賢造,永徽四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十日畢,沙門元瑜筆受。毘曇部
0481568《阿毘達磨顯宗論》,四十卷  見內典錄,眾賢造,永徽二年四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年十月廿日畢,沙門惠朗、嘉尚筆受。毘曇部
0491570《廣百論本》,一卷  見內典錄,聖天菩薩造,永徽元年六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諶筆受。中觀部
0501571《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  見內典錄,護法菩薩釋,永徽元年六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二月廿三日畢,沙門敬明等筆受。中觀部
0511578《大乘掌珍論》,二卷  見內典錄,聖天親菩薩(清辯)造,貞觀廿三年九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大乘暉筆受。中觀部
0521579《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說,貞觀廿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一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濬等筆受。瑜伽部
0531580《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見翻經圖,最勝子等菩薩造,永徽九年二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暉筆受。瑜伽部
0541585《成唯識論》,十卷  見內典錄,護法菩薩造,顯慶四年閏十月,於玉華寺雲光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瑜伽部
0551586《唯識三十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貞觀廿二年五月廿九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瑜伽部
0561590《唯識二十論》,一卷  見翻經圖,世親菩薩造,第三出與元魏智希、陳真諦出者同本,龍朔元年六月一日,於玉華寺慶福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瑜伽部
0571594《攝大乘論本》三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第三出貞觀廿二年閏十二月廿六日,於北闕紫微殿西弘法院譯,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於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瑜伽部
0581597《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  見內典錄,第三與陳真諦隋笈多出者同本,貞觀廿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畢,大乘巍等筆受。瑜伽部
0591598《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瑜伽部
0601600《辯中邊論》,三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中邊分別論同本,龍朔元年五月十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基筆受。瑜伽部
0611601《辯中邊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造,龍朔元年五月一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瑜伽部
0621602《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年正月十五日畢,沙門智證等筆受。瑜伽部
0631603《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貞觀十九年六月十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瑜伽部
0641605《大乘阿毘達磨論》,七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廿八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雲等筆受。瑜伽部
0651606《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見內典錄,安慧菩薩造,貞觀廿年正月十七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頤等筆受。瑜伽部
0661609《大乘成業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業成就論同本,永徽二年閏九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瑜伽部
0671612《大乘五蘊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五陰論同本,貞觀廿一年二月廿四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瑜伽部
0681614《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貞觀廿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於北闕弘法院譯,沙門玄忠筆受。瑜伽部
0691615《王法正理論》,一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造,貞觀廿三年七月十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林筆受。瑜伽部
0701624《觀所緣緣論》,一卷  見內典錄,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無相思塵論同本,顯慶二年十二月廿九日,於東都大內麗日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瑜伽部
0711628《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見內典錄,大域龍菩薩造,初出與義淨出者同本,貞觀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知仁筆受。論集部
0721630《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見內典錄,商羯羅主菩薩造,貞觀廿一年八月六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明濬筆受。論集部
0732030《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閏五月十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史傳部
0742031《異部宗輪論》,一卷  見翻經圖,世友造,第三出與十八部論部執異論並同本,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於玉華寺慶福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史傳部
0752087《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年,奉勅於弘福寺翻經院撰,沙門辯機承旨綴輯,秋七月絕筆。史傳部
0762138《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見翻經圖,惠月造,貞觀廿二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靈雋筆受。外教部
  以上共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並在。除西域記外,總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引自:《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 光中法師 編 台灣 東大出版社 出版 

補:

經號,意指《大正新修大藏經》內之經文號。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