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抄》(一) - 問:心性本淨論之觀點者何?

答:《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云:「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唯有貪心今得解脫,如有垢器後除其垢,如頗胝迦由所依處,顯色差別有異色生,如是淨心貪等所染,名有貪等後還解脫。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云:「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若爾,此經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說。謂本性心必是清淨,若客性心容有染污。本性心者,謂無記心,非慼非欣任運轉位,諸有情類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淨非染污故。客性心者,謂所餘心,非諸有情多分安住,亦有諸位非皆容有。斷善根者必無善心,無學位中必無染故。此心有染非唯淨故,如言:河水本性澄清,有時客塵坌少令濁。如是但約心相續中,住本性時說名為淨,住客性位容暫有染。」

「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為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可隨得說,涅槃常住無有作用不隨得變。

又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在前,爾時名為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道已現在前,斷諸繫得證離繫得,不成就煩惱名煩惱已斷。

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希有事,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說名為斷,非令全無;如說天授舍宅中無,非謂天授餘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為因,引生未來煩惱。」故必有起煩惱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