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抄》(一) - 《真言宗未決文‧未決答決‧德一未決答釋》對讀〈解題〉

在日本被稱為「神山」的筑波山,其原本有一日本德川幕府所保護之佛寺-中禪寺,因日本廢佛毀釋遭受毀壞殆盡。而此筑波山中禪寺開山始祖即是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身為日本正一位(類似現今總理大臣)大臣之子,甘於衣衫襤褸、吃粗食於陸奧地區弘揚佛法。日本真言宗創始者 空海大師在與德一法師書信往來時,尊稱其為菩薩,顯見德一法師在空海心中之地位。

德一,天平勝寶元年(749)出生、承和三年(836)- 九年(842)往生。與日本真言宗 空海、天台宗 最澄為同一時代者。其開建之佛寺除了中禪寺外,尚且有恵日寺(磐梯町)、勝常寺(湯川村)、円蔵寺(柳津町)等佛寺,算是日本會津地區傳佈佛教之要角,這裡算是日本稱作為「東國佛教」之所。

本《真言宗未決文‧未決答決‧德一未決答釋》對讀,版本採用如下:

(一)、《眞言宗未決文》 日本 德一 撰:

.《大正藏》第77冊,第2458經,第862-864頁,<原>久安元年寫高野山寶壽院藏本, <甲>日本大藏經本。

.《日本大藏經》第三十二冊,〈法相宗章疏一〉,第625-631頁。

(二)、《未決答決》(又作《未決答釋》)日本 房覺 記,《大正藏》第77冊,第2459經,第865-872頁,<原>貞治四年寫東寺觀智院藏本。

(三)、《德一未決答釋》 日本 杲寶 撰,《大正藏》第77冊,第2460經,第873-877頁,<原>東寺觀智院藏古寫本。

《眞言宗未決文》主要為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對真言宗 空海所提出的十一個問題,看似是問難,實際上乃為日本南都佛教時常以論議佛教法義差別之形式,這種因明或者可以說以問答辨難論議形式已經有一千數百餘年。

第一、結集者疑:

《大日經》開頭「如是我聞」之「我聞」是誰聽聞?

第二、經處疑:

《大日經》所言薄伽住金剛法界宮者,是為自受用土或者他受用土?

第三、即身成佛疑:

舉《發菩提心論》真言行者以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三行而能即身成佛,然菩薩行以六度、四攝作為菩薩行,真言宗以三行取代而謂成佛義,德一法師認為乃「行不具失」。另外,即「闕慈悲失」,德一引《瑜伽師地論》:「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増上生。五、最後生。」明菩薩行乃是「久輪轉生死,恒誓我度一切衆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眞言行人遺棄衆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後又引《華嚴經》等文兼破天台宗義。

第四、五智疑:

舉《發菩提心論》:「東方阿閦佛成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成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成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成所作智,中央毘盧舍那佛成法界智,即眞言如理。」然德一法師認為此有兩種過失:一、諸佛智不平等失。二、餘佛無智失。 所謂一切佛必定具備五智,而非一佛一智,違《唯識》、《佛地》等說。

第五、決定二乘疑:

舉《發菩提心論》而疑灰滅身智如何生身智,引《佛性論》而言「因盡果未名有餘涅槃,因果倶名無餘涅槃。」既然灰身滅智如虚空,何以能夠以此為因更復發生耶?無因而能生者非釋種故。後又引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無餘涅槃不復更出義。

第六、開示悟入疑:

舉《發菩提心論》准《大毘盧遮那經疏》釋以阿字觀配《法華經》所言「開、示、悟、入」菩提心義、菩提行義、證菩提義、涅槃義等,違背《法華經論》三番義。

第七、菩薩十地疑:

以《大日經》、《華嚴經》十地菩薩成佛義疑《發菩提心論》「超十地菩薩境界」違背佛說。

第八、梵字疑:

舉梵字非真言行者說非有為非無為,但佛說而顯。然德一法師認為「有為法、無為法所不攝法乃是無體法,而此無體法於三世法並不生,如同兔角一樣,如何說是 佛所説顯令有詮用?」

第九、毘盧舍那佛疑:

疑一行《大日經疏》法身說法為誰說法?若說為對十地菩薩根機說法者不如是,以他受用身應當為無用之故。若說是為二乘凡夫說法者,亦非正理,以變化身應當無有用處之故。

第十、經卷數疑:

舉《開元釋教錄》言《大日經》卷六末以「時佛說此經已,一切持金剛者及普賢等上首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為結尾,即知前六卷為毘盧遮那佛所說,然第七卷開頭為「稽首毘盧遮那佛,開敷淨眼如青蓮,我依大日經王說,供養所資眾儀軌。」既有「稽首」、「我依」等字,即知,應當為人所作,非佛所説。

第十一、鐵塔疑:

以釋迦牟尼佛滅度八百年之後,方有開鐵塔之事,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教金剛薩埵等事,問之,則彼真言行者答言此等傳說為金剛智三藏所說。然若僅為金剛智三藏所言者,疑似為口傳而非文字傳授,僅只如斯則不足信受,倘若有文字傳授者請誦示其文。

以此十一種疑,以此展開日本法相宗與真言宗對談。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德一法師出生

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為日本天平勝寶元年(749)出生、承和三年(836)- 九年(842)往生。,藤原仲麻呂的第十一個小孩,又稱德溢、得一,藤原仲麻呂本為聖武天皇皇后光明皇后信任,而後又為孝謙天皇得力助手,孝謙天皇為日本女天皇,根據《扶桑略記》:「亥廿七日,天皇孝謙相率太上聖武天皇皇太后光明子,行幸於東大寺。請五千僧禮佛。是日,八幡大神拜東大寺。百官諸氏人等咸會,作種種樂。同日,詔:「施東大寺封四千戶,奴百人、婢百人。」或記云:「大佛開眼導師,婆羅門僧菩薩。云云。」為憲記曰:「東大寺供養之日,行基菩薩、良弁、菩薩、佛誓、伏見老翁等,或從天竺來,或垂跡於我朝,皆以來集,助成御願。」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孝謙女天皇皆為佛教徒。

與最澄、空海大師之論議

德一法師自幼寄託於東大寺,後隨興福寺修圓僧都學法相唯識學。據《本朝高僧傳》說:「門弟繁興,常修杜多,厭惡僧侶華麗奢侈,自身則麻衣藿食,怡然自居,為常州筑波山第一祖。」從奈良時代時代到平安時代前期的佛教法相宗之弘揚,在堅定的信念下,德一大師並未屈服於平安新都的壓力,而是毫不猶豫地與最澄之間的三一權實爭論討論對教義的懷疑,又對受委託傳教的空海公然表示懷疑提出密教疑義的,在當時只有德一大師。其專心致志的精神至今仍遺傳在會津,這些事蹟於日本佛教史眾所周知。

在天台最澄《守護國界章》中引用了德一所寫的萬葉假名,其中包括平安時代初期在皇室中央使用過的上代特殊仮名遣,保存得很好,因此可以認為是在皇室中央接受了教育。 對真言宗之批駁

空海在弘仁6年(815年)左右,將弟子康守派往東國,委託德一、廣智抄寫經典。當時,空海寫給德一法師的抬頭為「陸奧德一菩薩」的信(《高野雜筆集》,上卷所收),於該文章中寫道:「德一菩薩如戒珠冰珠,智海泓澄,離開斗藪之京,搖著錫往東......」,可以看出,這期間,德一法師都在陸奧國(今日本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青森縣、秋田縣東北的鹿角市與小坂町)。

現存有《真言宗未決文》。該書主要針對真言宗提出十一個問難,如:結集者疑、經處疑、即身成佛疑、五智疑、 決定二乘疑、開示悟入疑、菩薩十地疑、梵字疑、毘盧舍那佛疑、經卷數疑、鐵塔疑。空海得知天台宗祖師最澄前往東國傳教的消息後,派遣弟子康守等尋求真言宗傳教的協助。那封信上兩次都寫著「德一菩薩」,十分禮貌。作者在第二年寫了《真言宗未決文》,闡述了對真言宗的疑問(第11條)。空海似乎覺得有道理,委託他抄寫密教經典。對於最重要的第十一條「鐵塔疑」,天長元(八二四)年曾以《秘密曼茶羅教付法伝》作答。

如即身成佛疑,即說:「今眞言行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亦眞言行人三行爲因即身成佛。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今疑,此有二失:一、行不具失。二、闕慈悲失。

所言行不具失者,凡菩薩雖無量行,總攝六度,四攝悉盡。今眞言行人所修因行雖列三名,而總是觀行,此止觀行於六度中唯靜慮波羅蜜多,非餘五度,爾則唯行一度不行餘五,全闕四攝,闕行成佛此則不可也。

闕慈悲失者,凡諸菩薩慈悲爲母,方便爲父,具受五生(《瑜伽》四十八云: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増上生。五、最後生。除災生者,諸飢劫受大魚身等。隨類生者,人等衆類中受其類身等。大勢生者,富貴自在種族中受其身等。増上生者,十五果等。最後生者,成正覺身。久輪轉生死,恒誓我度一切衆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眞言行人遺棄衆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亦何二乘自利行?」 與最澄三一權實爭論

而撰寫《佛性抄》開始了與最澄多年書信法義之爭議,引發了三一權實際爭議。最澄著力反駁「照權實鏡」。而後德一法師幼著述《中邊義鏡》、《慧日羽足》,論難最澄。最澄則又寫了《守護國界章》著力反駁。德一法師又寫了《遮異見章》破《守護國界章》。最澄則又著《通六九證破比量文》、《決權實論》予以反駁。最澄著《法華秀句》後,德一法師還著有《法華肝心》、《法華權文》、《義鏡要略》和《通破四教章》等予以批駁。最後,最澄在比叡山中道院去世,享年56歲/滿54歲,三一權實爭論由此而結束。

遺留全身舍利

德一法師最終歿於陸奧慧日寺(今日本福島縣磐梯町),該寺在應永的大火中被燒燬,又於天正17年(1589年)伊達政宗侵略會津時化為灰燼。據說在明治2年的神佛分離時期,一度被廢棄的寺廟,剩下的堂宇子院大部分都被破壞。《本朝高僧傳》又說德一法師:「歿後全身不壞而留全身舍利。時人多稱德一大師、或德一菩薩。」著作以法華、中邊、唯識等,兼破他宗等文。

現在日本於2009年開拓了猪苗代塩川線位於慧日寺遺址的車站,暱稱「德一的故鄉」。今之磐梯山慧日寺有「德一廟」保存,該寺為日本東北地區佛教發祥地。

著作:

《真言宗未決文》一卷(現存)《仏性抄》一卷(以《中辺義鏡》三卷《中邊義鏡残》二十卷《法相了義燈》十一卷《慧日羽足》三卷《遮異見章》三卷《唯識論同異補闕章》二卷《妙法蓮華経要略》三卷《妙法蓮華経肝心》二卷《起信論寛狹章》三卷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