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頁,共 19 頁
答:一些佛教或者哲學之學者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看似很繁雜到讓人看不懂其語言、文句,就好像是高手了,實際上不然。
如同唯識學講三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有些學者寫了一堆,還是沒有結論。然後變成圓成實性能生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能生遍計所執,全然錯誤。
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依他起性即世俗緣起法,不論有漏、無漏之情況皆然。
又或者講中觀,中觀與唯識談緣生義即是在談世俗諦,只有世俗才能有緣起法,勝義絕言,又如何能有生法?生生之生亦是生、滅滅之滅亦是有法,有滅法故。這是很容易理解觀察的。
北歐聖奧拉夫路徑,三十天,共600公里。
台灣白沙屯媽祖,八天七夜,共400公里。台灣大甲媽祖,九天八夜,共340公里。
佛教岡仁波齊,52公里。
世俗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將看似複雜、欠缺邏輯的內容整理成為簡單、容易讓人理解的大綱、關鍵字內容,那才是真的懂了這個原理或者經驗,因為不懂,才搞得很複雜給人看,怕人家看出馬腳。
所以你可以閱讀到佛教論疏往往言簡意賅的說明法、法性之相,也唯有相才能有詮釋,無相又如何能詮釋?說為無相之相亦是相故,有無相相故。
世俗勝義法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