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頁,共 19 頁
香港教育大學的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俱舍論》翻譯,將忍與智翻譯成為忍辱、知識。此即不讀古漢語所導致誤解。白開水喝太多。
《俱舍論》此解應當為:「於見道位說八忍八智」。依唯識,《瑜伽師地論記》八忍八智卻是說相見道,而忍者,希望求,觀察用增,故忍名舍那,即觀,智者為止義,故說「智者,希望同心,寂靜定用增,名奢摩他」。
故《瑜伽師地論記》言:「問:依《對法論》相見道有十六心,此論前文亦云上下諦一一有二心,亦是十六心,即是八忍八智,何故此文相見道但有九心?又前論云見道名雙運道,定慧并行,何故此文先說智,後說八定? 答:理實而言,定慧常并。又依大乘忍亦名智,知八諦時,忍者希望求,觀察用增,故忍名舍那,說為八智,八智即八忍也;智者,希望同心,寂靜定用增,名奢摩他,即八智也。八智亦異十六心。但此文中,八忍希望求,觀察義強,名舍那,說為八智;後起八智希望同心,寂靜用強,說名奢摩他。寂靜義同,總說為一心,但為開合不同,立名不等,論其體也,即八忍八智,不異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