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二) - 無慚無愧

《唯識春秋》(十二)
《唯識春秋》(十二)

無慚無愧

佛告舍利弗:「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行、不求涅槃、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應教授,與共言語。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若彼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信心、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志崇涅槃、為法出家。如是比丘應當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若諸有情為活命故,歸我出家,毀犯戒行,無慚無愧,不畏苦果,內懷腐敗,如穢蝸螺,貝音狗行,虛言無實,煩惱增多,曾無勝業,耽湎利譽,婬佚六境,毀謗正法,名無慚愧僧。」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六:「斷善根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所依;四、品數,如舊鈔;五、依識,所斷通六識,能斷唯意識,《瑜伽》第一說故。

一、釋名者,《瑜伽》第一云:「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癡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即現種有漏,自欲界三善根皆名善根,非無漏,未有用故;唯生得,非加行,先已不起故;非上界果,不起上界生得善根。言斷三界者,能令無由起故,先未起邪見,種子勢力能令現行有相續起。《瑜伽》云「由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即是因力;「隨順彼惡友故」,即是緣力;「彼邪見纏極重圓滿至究竟故」,即能斷自性;「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即以無慚無愧而為助伴;「無哀愍故」,即以無慈悲為性:力引能斷善根。善根之斷,名斷善根。

二、出體,即以欲界增上現種邪見為體。如種不得染汙因,名為非得;果性自是煩惱同,亦名不得,不得聖性故。此以染汙非得為體,古人同小乘,唯非得為體。彼由善根不起之位假呼召故,不以為體。若爾,煩惱斷應以非得為體;亦非唯現行邪見為體,現行不起,善應續故;亦非唯種,未起現行,先善根應斷故。今取增上品,種能生現行用,現行心為無間解脫,能害善根。亦可言邪見種名得,善根種名非得。非得為體,損其用,名非得。體有故得,應名有善根,其用無故,非得為體,此以假法為體。此種依在本識,隨所依無覆無記,然通四諦邪見,總撥無四諦行相故,或唯取苦集二諦下自界緣。無因如無間道,無果如解脫道,邪見能斷,《瑜伽》說增上邪見至究竟故。

三、所依者,唯欲界,非上二;唯人趣,非餘四;三天下,非北洲;男女,非餘身;唯見行,利根故,餘一切無惡見故,以出離堅固,煩惱亦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