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十一) - 問:大乘、二乘等爭執有無意義?

答:為什麼我會覺得大乘、二乘等爭執沒有多大意義?

原因就在於後世學者的人我宗派之爭執,於此產生了我見,這就不斷演變成為每日無意義的為了哪個宗派殊勝而不斷的爭執,如同世俗人之家庭,每日為了雞毛蒜皮之事而爭執,人們總是忘記了當初的意義,學佛也是如此。

本來諸部所言各有所據,藏經縱使為聲聞乘之論書,如《順正理》等所言:「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是佛說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佛所說?」非佛說之論文,亦非針對大乘等,只不過對於增上戒學、阿毘達磨之認知有所不同。縱使如世親、無性等說,也僅是證明於甚深教理不離四法印,當然為佛說。

若不每日修止觀,逐漸的對一切境界做觀行,等於把佛法當成學問研究,到了面對死亡之時,兩腿一伸毫無用處。但許多人往往就在這毫無用處之語句上,每日無意義的爭執。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一云:「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諸部對法義宗異故。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佛聖教而結集故。阿毘達磨是佛所許,亦名佛說,能順遍知雜染清淨因果智故,如諸契經。

若佛所許不名佛說,便應棄捨無量契經。

若不說依非佛語者,毘柰耶藏應非佛說,臨涅槃時不勸依故。

若言亦勸苾芻當依別解脫經無斯過者,是則應許廣毘柰耶非佛所說,便非定量。

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是佛說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佛所說?

又即慧蘊及與隨行并勝資糧名為對法。四依中說智是所依,不說依言,有不成過。

又彼唯說經非定依,而竟不言阿毘達磨及毘柰耶依有差別。

又定應許阿毘達磨是經差別,故成所依。或應頌等亦非所依,世尊唯勸依經量故。」

《成實論》卷一:「憂波提舍者,摩訶迦栴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佛說,佛為是故說有論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是十二部經名為佛法。法寶具足如是功德,是故應禮。」

《中觀論疏》卷第六:「問:此部立四緣生有幾義?

答:有二義:一者、執小乘生,撥大乘無生,大乘無生非佛說,是調達作。余親聞彼僧云:大乘方等經是龍樹道人作,故不信也。

二、執小乘四緣,疑大乘經明無生。若言無生者,經何故說從四緣生?如上云: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即生見疑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