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慶X法師:
一、於修止觀之後,生活中方能真實去觀察一切眾生所造之苦,諸多人何以控制不了自身惡習,如殺等事,亦是未修止觀而難以伏觀。
二、其實到了明、清之後,漢語佛教已經沒落,諸多佛寺雖然有傳承,然多半於增上戒、心、慧學上甚少用功,所以往往能見到某宗傳承第幾十代,實際上已經忘卻了修學佛法之根本而過於強調世俗法之傳承,並無多大意義。特別是明末四大高僧時代,諸多僧人被抓捕入獄,如 真可大師亦於此而死,由此可見當時從明、清之間輾轉入台灣、日本各種信仰與文化之原因即在於此,如陽明心學、朱舜水、黃檗宗等傳入。然縱使如日本,也多半凋零,只能說保存了諸多漢語佛教文獻、古蹟,許多的佛教儀式已經轉為在地文化之一種,如俱舍舞,根據俱舍論頌而做出舞踊,然真是 佛陀所許嗎?當然不是。這方面,後學僅只是從文化人類學上去欣賞,對於增上戒、心、慧學上,兩者意義不同。打造千年、萬年、億年,都不如先於自他深入佛法並實踐,這才是根本。弘一等師於修學上整理戒學等,亦並不是為了追求千年大廟的世俗心。不若每日當成最後一日,如此方能成千年。
三、永明等師著作,許多不似藏語佛教論疏之標題讓人直接注意其索引或者明確的定義,所以往往諸多學人不會注意到。如同永明師於世俗為官救濟災民而甘願犯死亦無所畏懼,此等現今於中國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高僧傳》、《居士傳》等古德往往讓學人發菩提心、大悲心的不是其所住持之佛寺如何如何,而在於其行儀表裡一致。言行一致於伏自身煩惱習氣上,非常有用,畢竟覆藏己罪亦是不善心所現行所致,反覆觀行必有收穫。
四、http://echo-lab.ddo.jp/ ,這個網站有收集日本近百年來各種佛教學術研究,包含漢、藏、巴等語系。
五、其實考證出古德引用經論出處,也能讓自身更理解到由古至今所持論疏之依據為何,出處在哪、意義是否一致,對於修學佛法確實很有幫助。永明師身為唐末與宗密等師雖差距將近一百年,然當時所保存各種論疏上,可能彼此也有關連點,所以可看出唐末之中,漢語佛教已經開始式微,而永明師方集結地論、攝論、天台、華嚴、禪、淨土、法相宗各種義理而成《宗鏡》,只不過該論未能詳細注釋某段某句為攝論師義、為地論師義,導致後來有些學人誤解,以為所說之真如為同一件事。
六、日本保存本僅只能說在當時流失諸本之後,最為可靠之本,但裡面也有諸多錯謬之處,其實《大正藏》有關中觀、唯識等論疏都需要一一重新疏文、註解出處,這方面日本出版《新國譯大藏經》,可能也是有此考量。另外像是《大日本佛教全書》、《日本大藏經》也有句讀或缺字等錯謬,只能一本一本的對讀重複理解再修正,不過這類的工作非常費時,許多學者之所以不意欲從事這類的基本功,就在於費時費力,所以他們往往就嫖竊他人所成,對於學佛來說,並無有任何意義。只要懂得種子義,即能了解到自身修行乃是嫖竊不走的。
七、《觀心玄樞》、《宗鏡錄》等問題亦同第五、第六點。
八、可再參閱 懷感師《釋淨土群疑論》。如說:「計彼地前菩薩、聲聞、凡夫未證遍滿真如,未斷人法二執,識心麤劣,所變淨土不可同於地上諸大菩薩微細智心所變微妙受用淨土。然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增上緣力,令彼地前諸小行菩薩等識心雖劣,依託如來本願勝力,還能同彼地上菩薩所變淨土微妙廣大,清淨莊嚴,亦得見故,名生他受用土。《佛地論》等說:「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地前菩薩生變化土。」此據自力分判地前、地上居二土別,不據他力別願勝緣而說。」本論非常重要,可反覆閱讀,現今諸多學淨土者,大多未重視此論,甚為可惜。 懷感師為 善導大師弟子,顯見當時並無宗派之見,否則亦不會引用唯識等論以證淨土。
九、唯識講四食之義即在於此,所以從阿賴耶識所變現一切法即能證明此等一切不實,漢語奘師所言阿賴耶識之定義與藏語宗喀巴說為補特伽羅,兩者意義不同。奘師所傳阿賴耶識如同鏡子,所以承襲四分說。其實從每日飲食、睡眠即能觀察自身俱生我見等執取,如睡眠至醒時,於將醒之時,意識雖然亟欲醒,然潛意識(末那)之執更深,於此產生拉鋸而不欲醒,於此睡眠境界我愛故。
十、智者、趙州師並非謙遜詞,而是真實語。如說不作觀,必潤生死,如於現實生活中,僧俗等愛著事之不同,然皆能潤生死,大論等論多說僧多半愛名等、俗多半愛眷屬、利等,兩者皆能潤生死,若不於此作觀並於此等境漸伏,則與常人無異,與常人無異如何不潤生死?粥飯屎尿等亦是用心處,所說為雜者,當為散心位,一作緣觀粥飯、一作緣觀飲食粥飯時,心識是否執取此等境,於非散心位專心緣一境不同。
十一、日常飲食少鹽等,會比較好。華人多半重視重口味,後學素食與在日本飲食之後,多半已經甚少如此,於日本一般飲食如蕎麥麵僅只加入醬油、麻醬等(非素食者,則另外加入魚露等),食物原本已經有其味道,如有機裸食等,即是品嚐食物原本之味,過多之調味料雖然味美但傷舌、腎、肝等器官,又會讓異生更加執愛此等味。我也不能吃辣,先前在中國北方城市見到各種素食料理都加入辣椒等,著實不甚習慣,有些可以與城市氣候有關,然多半真的是眾生愛品嚐辣味之緣故。韓國料理常有將飯菜混合於一起飲食,可能與文化相關,日本料理多半皆為一小碟、一小碟的分類,每樣不多,味道亦淡,除鹹菜等,大抵皆為淡味,適合學人每日飲食,降低對食物之執取,故日本佛寺多有精進料理之經營,有些可全素食、有些則會加入魚類,這點需要注意。南傳或者上座部佛教(與古上座已經不同),多半飲食會飲食大蒜等物,對於漢語佛教長年吃素者來說,味道亦十分重。缽中加水飲食,可能與茶泡飯有關,台灣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小時候常吃茶泡飯(湯泡飯),不過在日本現今如東京,一碗簡單茶泡飯,往往售價可觀,普通賣至一千三百多日圓一小碗。
十二、分享科判呈現:「文檔無法訪問」此文檔鏈接已失效,可能是該文檔已刪除或關閉了分享,也可能該文檔尚未同步到服務器。
十三、天台早期諸師,包含智者大師之禪觀,應當參酌了諸多早期所翻譯關於止觀之經論,如《修行道地》、《解脫道論》等。如《六妙法門》也受到《安般守意經》等啟發。慧思禪師當時白日講經夜晚坐禪,也影響到了後世學人,不過現在也式微了,目前日本曹洞宗還有這類的傳統。
十四、其實從慧思禪師各種著作來看,本身融合中觀(般若)與阿毗達摩、地論、攝論宗而自成一特色,這也表示在當時所謂的禪師,若不深入此等諸經論,亦難以成禪師。
十五、後學只是凡夫,初學佛時,閱讀經藏、古德諸師重視止觀,而且修止觀所費時間亦多,所以除閱讀經論外,大多時間花費於修止觀上,對於世俗諸學、諸樂備覺無意義,修止觀之法喜或說沈靜於默語等狀態之中,逐漸觀察年少與社會制度上之建立,莫不以令有情於此制度內彼此角逐虛幻五蘊法而難以止息,修止觀之後,再於經論深入會更有體會。修止觀乃真實面對自身現行之世界,不似撰寫文章等事,能夠於世俗世界有所保留,縱使多未修學者,文章依然能保留於世俗,而修止觀正因為是真實解決自身現行世界之有漏法,故與世俗法不同,一有所得、一所得者皆歸無自性。文章等事能令世俗有情獲得名譽等事,而修止觀或者說瑜伽士者,多半並不重視世俗法。有人說,可以於此獲得平衡,然此等人多半未深入止觀,故作此說,心有世俗名利所求法故。
十六、如若寺院時間允許,最好能至少每日坐禪一、二小時。坐禪,比經營世俗善法來得更為重要。如日本曹洞宗,每日坐禪應當有三、四小時。後學不建議不倒單,久之,傷及色身,又於禪觀之中本非追求無睡眠,而是於睡眠位之中,亦能觀於此境界,過來人一點想法。
十七、早期出家之僧若發心深入,則多半能有所獲。不過,還是能免除世俗官職等事為好,畢竟亦是不如法之事。環境共業所導致,也很難改變。日本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有些宗派還是有諸多僧職,此等延續唐季僧官之世俗制度,有時候我們應當思考,何以巴利語佛教等多半無此僧官制度?就如同「大乘非佛說」,於藏經之中,只找尋到大乘論師有這方面的因明立量,而在於巴利語佛教等,則全然尋不著,彼等批判的乃在於過度世俗化之問題亦會影響到佛教上,當然,像是南傳諸師提到的問題,如淨土等說,只要閱讀淨土等論書就能明白與天道信仰完全不同。「大乘非佛說」如日本十八世紀,富永仲基《出定後語》實際上並不是說「大乘非佛說」,而是深度探討漢語大乘佛教諸多法義問題,內容相當深細。
十八、清辨菩薩《般若燈》提到有人言:「若第一義中一切句義皆撥無者,此是路伽耶陀法邪見所說,與佛語相似,此應棄捨,以非佛語故。」然菩薩後說:「我說遮入有者,遮有自體,不說無體。」此中可見彼等誤解第一義皆無義,菩薩故言「無體」,以無體法遮有體法。
十九、《師師相承》此書先前於台灣已故 常照法師處請購,電子書後面應當是現代人加上所致,是否有版權問題?
二十、漢語佛教中觀或者言性宗者,為天台、三論、華嚴,而華嚴結合地論宗故說真如緣起說,古德諸師如天台、三論師義其實應當一句一句的疏文斷句,如此方能真理解其義。近人 釋洞崧法師出版《解脫道論》註解,亦是一句一句疏文再予以註解,非常難得且頗費時間。只要先行將經論文句疏文斷句之後,日後之科判、圖表等,自然能讓人製作而成。
二十一、其實只要比對一下兩邊佛學院招生主旨內容,即可明白差異在哪:
http://www.ykbc.org.tw/admission.php?cate=8
二十二、宗喀巴 中論註『正理の海』,日本2014年已經有翻譯全本:
二十三、六地菩薩除《述記》談及,其實一一閱讀天台等疏亦有說明。
二十四、九種住心,其實也就是九心輪,一到三世紀撰寫的 《解脫道論》應當是最早提及的論書,後續就有大論等於此多加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