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十一) - 《解脫道論》略

《南傳佛教史》

法顯到斯國時,無畏山寺派正當隆盛中。依羅睺羅的《錫蘭佛教史》推斷,《佛國記》中所記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諦(Ta-mo-kiu-ti),或可能就是摩訶達摩迦帝(Mahadhammakathi),他曾將多種巴利文經典譯為僧伽羅語。印度優波底沙論師的《解脫道論》可代表無畏山的思想。

《大唐西域記》

卷11:「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捨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毘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祇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鉢曇摩羅加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卷14:「3.銅鍱部論書:《解脫道論》,十二卷,分十二品,題為「阿羅漢優波底沙(Upatissa),梁言大光造」。這是扶南國僧伽婆羅(Saṃghavarman 梁言眾鎧),於梁天監十四年(西元五一五年)譯出的。據長井真琴氏論證,錫蘭覺音(Buddhaghoṣa)所造的《清淨道論》,是依這部論而改作的。這部論,是解脫的道,依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證而得解脫。從修持的立場而作的論書,體例分明,為銅鍱部學者修學的南針。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雖多,而始終偏重於分別法相。有《甘露味阿毘曇論》,創闢甘露(就是解脫)的道路,但不為論師們所重。在這點上,說一切有部的論書,輸銅鍱部一著。在我國所譯的各派論書中,銅鍱部的論書,也算具備一格了。」

《永光集》

卷二:「。《解脫道論》,約為西元一世紀時,優波底沙(Upatissa)所造。全論分十二品,以戒、定、慧次第,論述解脫的正道。這部論,可說是西元五世紀,覺音(Buddhaghoṣa)所造《清淨道論》的藍本,覺音是加以補充、抉擇,使清淨解脫道的敘述,更為正確充實!這部《解脫道論》,在中國不能受到佛弟子的重視,可見中國已專弘大乘了。從《解脫道論》的譯出,可見在扶南的大乘盛行中,聲聞部派的佛法,也有多少的流行。」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卷11:「第四,南方佛學對於實踐方法有一套組織完備的說法,它的本典大概是種瑜伽類書。其先有優波底沙上座的註解,題名《解脫道論》,這在我國梁代僧伽婆羅便已翻譯了。其後覺音尊者到了錫蘭,重整理那部論書,並作了解說,就是現存的名著《清淨道論》。此論全用當時錫蘭大寺派的正宗學說,對於不同說法駁斥無遺,像上面提到的《解脫道論》,也在他所破之列。他組織的清淨道,大體依著戒定慧三學的次序,而以定學做中心。本來上座一系的學說最有精彩的部分就是定學。此學在北方發展為修行道地,最後組成了《瑜伽師地論》那樣的規模;而在南方呢?也由根本瑜伽論典逐漸結構為《解脫道論》、《清淨道論》。從前玄奘去印度求法的時候,就很瞭解這一情況,他以為瑜伽學說有南北兩系是應該全部通達的。這在《慈恩傳》卷四裏曾一再提到。開頭說,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即錫蘭),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繼而又對著僧伽羅的僧人說,承彼國(即錫蘭)大德等解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論,今欲往彼參學。最後,經過玄奘摘引瑜伽要文大節徵問那些瞭解僧伽羅學說的僧人,也不能超出戒賢所解的範圍。這似乎在北方就可得著它的究竟了,但實際上南北瑜伽是有顯著的區別的。

南方定學從十通處特別是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到地色的曼荼羅,保存了上座系裏化地立教的宗風(這在《大集經》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都提到)。這樣從十遍處修學,一一都能達到四種禪定的階段。並且在十遍處以外,還有十不淨觀、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合成四十種「業處」。隨著學者性格不同,這些「業處」各有所適(像貪行的人適用十不淨觀和身至念,瞋行的人適用四梵住和四種色遍處等),並對欲界、色界定境也各有配合(像十遍處和安般念通於四禪,而除安般、身至以外的八隨念、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則限於欲界的外定階段等)。如此學法比較北方以遍處等作禪定的功德看待的(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四)就更覺具體且切實了。

另外,南方佛學關於瑜伽所依的心法生滅作用等解釋得也很透澈。在《解脫道論》和《清淨道論》裏都扼要地將平常心思的起伏經過歸納為十二種作用,而概括為九類。

一、在平靜的狀態時稱為有分心。

二、動念時生起警覺好像從睡眠醒來一般,這叫做轉向心。

三、由此隨著五根有五類感覺作用,這都稱為見心。

四、有了見便對境界感受苦樂,這名受持心。

五、由此分別善惡,名為分別心。

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狀,叫做令起心。

七、這樣決定發起作用,名叫連行心。

八、假使境界強盛,便繼續引起反省或者熏習的作用,這名果報心。

九、從這裏仍舊恢復到平靜狀態,所謂有分心。

在唐人的著述裏(如《唯識樞要》等)通稱以上所說為「九心輪」,形容它的周而復始地流轉不息。即以這九類心作基礎,再加以三界、三性、世出世等區分,便有八十九種差別。從這上面判明怎樣由散心到定心,又怎樣由染心到淨心,修道方法都應該順差別心的性類而行,所以詳細的分別是有其必要的。

南方佛學具有比較完備的典據,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義理是十分豐富的。上文祇從它的部派性質上抉擇了一些特徵,不過當作研究的發凡而已。詳細解說,請俟異日。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五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