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十一)

問: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能受否?

答:阿底峽尊者 造《菩提道燈論》云: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答:為什麼我會覺得大乘、二乘等爭執沒有多大意義?

原因就在於後世學者的人我宗派之爭執,於此產生了我見,這就不斷演變成為每日無意義的為了哪個宗派殊勝而不斷的爭執,如同世俗人之家庭,每日為了雞毛蒜皮之事而爭執,人們總是忘記了當初的意義,學佛也是如此。

本來諸部所言各有所據,藏經縱使為聲聞乘之論書,如《順正理》等所言:「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是佛說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佛所說?」非佛說之論文,亦非針對大乘等,只不過對於增上戒學、阿毘達磨之認知有所不同。縱使如世親、無性等說,也僅是證明於甚深教理不離四法印,當然為佛說。

若不每日修止觀,逐漸的對一切境界做觀行,等於把佛法當成學問研究,到了面對死亡之時,兩腿一伸毫無用處。但許多人往往就在這毫無用處之語句上,每日無意義的爭執。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一云:「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諸部對法義宗異故。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佛聖教而結集故。阿毘達磨是佛所許,亦名佛說,能順遍知雜染清淨因果智故,如諸契經。

若佛所許不名佛說,便應棄捨無量契經。

若不說依非佛語者,毘柰耶藏應非佛說,臨涅槃時不勸依故。

若言亦勸苾芻當依別解脫經無斯過者,是則應許廣毘柰耶非佛所說,便非定量。

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是佛說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佛所說?

又即慧蘊及與隨行并勝資糧名為對法。四依中說智是所依,不說依言,有不成過。

又彼唯說經非定依,而竟不言阿毘達磨及毘柰耶依有差別。

又定應許阿毘達磨是經差別,故成所依。或應頌等亦非所依,世尊唯勸依經量故。」

《成實論》卷一:「憂波提舍者,摩訶迦栴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佛說,佛為是故說有論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是十二部經名為佛法。法寶具足如是功德,是故應禮。」

《中觀論疏》卷第六:「問:此部立四緣生有幾義?

答:有二義:一者、執小乘生,撥大乘無生,大乘無生非佛說,是調達作。余親聞彼僧云:大乘方等經是龍樹道人作,故不信也。

二、執小乘四緣,疑大乘經明無生。若言無生者,經何故說從四緣生?如上云: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即生見疑等也。」

 

 


答:欲行人,四無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

欲行人作意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

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飲食沸熱非其所宜。

癡行人未增長智,不應令起修行處,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無鉤。

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其欲對治故。

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

信行人當修六念處,念佛為初信定故。

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

復次意行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

覺行人當修念數息,以斷覺故。

癡行人以言問法、以時聞法、以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增長。於三十八行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及觀四大最勝。復說於分別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別,略而為三。

 

 


《南傳佛教史》

法顯到斯國時,無畏山寺派正當隆盛中。依羅睺羅的《錫蘭佛教史》推斷,《佛國記》中所記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諦(Ta-mo-kiu-ti),或可能就是摩訶達摩迦帝(Mahadhammakathi),他曾將多種巴利文經典譯為僧伽羅語。印度優波底沙論師的《解脫道論》可代表無畏山的思想。

《大唐西域記》

卷11:「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捨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毘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祇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鉢曇摩羅加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卷14:「3.銅鍱部論書:《解脫道論》,十二卷,分十二品,題為「阿羅漢優波底沙(Upatissa),梁言大光造」。這是扶南國僧伽婆羅(Saṃghavarman 梁言眾鎧),於梁天監十四年(西元五一五年)譯出的。據長井真琴氏論證,錫蘭覺音(Buddhaghoṣa)所造的《清淨道論》,是依這部論而改作的。這部論,是解脫的道,依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證而得解脫。從修持的立場而作的論書,體例分明,為銅鍱部學者修學的南針。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雖多,而始終偏重於分別法相。有《甘露味阿毘曇論》,創闢甘露(就是解脫)的道路,但不為論師們所重。在這點上,說一切有部的論書,輸銅鍱部一著。在我國所譯的各派論書中,銅鍱部的論書,也算具備一格了。」

《永光集》

卷二:「。《解脫道論》,約為西元一世紀時,優波底沙(Upatissa)所造。全論分十二品,以戒、定、慧次第,論述解脫的正道。這部論,可說是西元五世紀,覺音(Buddhaghoṣa)所造《清淨道論》的藍本,覺音是加以補充、抉擇,使清淨解脫道的敘述,更為正確充實!這部《解脫道論》,在中國不能受到佛弟子的重視,可見中國已專弘大乘了。從《解脫道論》的譯出,可見在扶南的大乘盛行中,聲聞部派的佛法,也有多少的流行。」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卷11:「第四,南方佛學對於實踐方法有一套組織完備的說法,它的本典大概是種瑜伽類書。其先有優波底沙上座的註解,題名《解脫道論》,這在我國梁代僧伽婆羅便已翻譯了。其後覺音尊者到了錫蘭,重整理那部論書,並作了解說,就是現存的名著《清淨道論》。此論全用當時錫蘭大寺派的正宗學說,對於不同說法駁斥無遺,像上面提到的《解脫道論》,也在他所破之列。他組織的清淨道,大體依著戒定慧三學的次序,而以定學做中心。本來上座一系的學說最有精彩的部分就是定學。此學在北方發展為修行道地,最後組成了《瑜伽師地論》那樣的規模;而在南方呢?也由根本瑜伽論典逐漸結構為《解脫道論》、《清淨道論》。從前玄奘去印度求法的時候,就很瞭解這一情況,他以為瑜伽學說有南北兩系是應該全部通達的。這在《慈恩傳》卷四裏曾一再提到。開頭說,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即錫蘭),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繼而又對著僧伽羅的僧人說,承彼國(即錫蘭)大德等解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論,今欲往彼參學。最後,經過玄奘摘引瑜伽要文大節徵問那些瞭解僧伽羅學說的僧人,也不能超出戒賢所解的範圍。這似乎在北方就可得著它的究竟了,但實際上南北瑜伽是有顯著的區別的。

南方定學從十通處特別是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到地色的曼荼羅,保存了上座系裏化地立教的宗風(這在《大集經》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都提到)。這樣從十遍處修學,一一都能達到四種禪定的階段。並且在十遍處以外,還有十不淨觀、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合成四十種「業處」。隨著學者性格不同,這些「業處」各有所適(像貪行的人適用十不淨觀和身至念,瞋行的人適用四梵住和四種色遍處等),並對欲界、色界定境也各有配合(像十遍處和安般念通於四禪,而除安般、身至以外的八隨念、食厭觀和界差別觀則限於欲界的外定階段等)。如此學法比較北方以遍處等作禪定的功德看待的(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四)就更覺具體且切實了。

另外,南方佛學關於瑜伽所依的心法生滅作用等解釋得也很透澈。在《解脫道論》和《清淨道論》裏都扼要地將平常心思的起伏經過歸納為十二種作用,而概括為九類。

一、在平靜的狀態時稱為有分心。

二、動念時生起警覺好像從睡眠醒來一般,這叫做轉向心。

三、由此隨著五根有五類感覺作用,這都稱為見心。

四、有了見便對境界感受苦樂,這名受持心。

五、由此分別善惡,名為分別心。

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狀,叫做令起心。

七、這樣決定發起作用,名叫連行心。

八、假使境界強盛,便繼續引起反省或者熏習的作用,這名果報心。

九、從這裏仍舊恢復到平靜狀態,所謂有分心。

在唐人的著述裏(如《唯識樞要》等)通稱以上所說為「九心輪」,形容它的周而復始地流轉不息。即以這九類心作基礎,再加以三界、三性、世出世等區分,便有八十九種差別。從這上面判明怎樣由散心到定心,又怎樣由染心到淨心,修道方法都應該順差別心的性類而行,所以詳細的分別是有其必要的。

南方佛學具有比較完備的典據,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義理是十分豐富的。上文祇從它的部派性質上抉擇了一些特徵,不過當作研究的發凡而已。詳細解說,請俟異日。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五年第十期)」

 

 


 

答:《成唯識論述記》 述曰:「『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恒不斷,周遍三界,為三有因。其餘六識,時間斷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

世親《攝論》無文,唯無性釋有九心輪,此是阿賴耶識。

九心者: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觀徹;六、安立;七、勢用;八、反緣;九、有分心。餘如《樞要》說。」

另,《瑜伽師地論記》:「次約率爾等心分別。心生次第,諸部不同。

若依《成實》,明識、想、受、行四心,前三無記,第四通三性;又初通六識,後三在意。

若正量部,《明了論》亦立四心:一、初至識;後、隨行識;三、決行識;四、大六識。

若上座部,立九心輪:一、有分識;二、引發;三、觀見;四、尋求;五、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反緣;九、還是有分識。

今依此論,約六識明五心次第生,七、八常起,不論次第也。」

 

 


答:時常遇見僧人於路上。早晨購買便利商店之綠茶後,徐徐步行,前方有一比丘尼法師向我這邊的方向前來,身高約莫不到140-150公分,年紀約莫五六十歲,揹著側背包。我左手拿著手機,不便合十,僅只能向法師鞠躬,未料法師也向我鞠躬(若按戒律,實際上也不能向俗人鞠躬,但法師可能隨時保持修養所致),我們彼此微笑以對,法師身高雖然不高,但面相和藹。在台灣時常能遇見出家僧人或者三五成眾,往往遇見出家僧眾,彼此都能微笑以對。先前在機場待機也是如此,時常能遇見出家法師。若按戒律,不可與出家僧人平坐,然常常機場已經坐定於位置之後,雙手稍結定印,沒多久張開眼,就有法師就往我旁邊坐下,可能只有出家僧人或者在修行的,看我的身形比較像是學佛的?這就是個人的緣,有緣無緣,自己心裡最明白。

《解脫道論》實際上是被冷漠了將近一千六百至一千七百多年的傑作,不論漢語、藏語、巴利語佛教。藏語佛教翻譯此論僅有兩品。

日本學者如長井氏認為乃西元一世紀創作,而Bapat認為可能介於一、二世紀,比較可能的也許是水野氏的研究,彼以為最可能於西元三百年前後,若按水野先生研究,則即是一千六百多年由印度 優波底沙阿羅漢所造。若按《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優波底沙即是佛陀大弟子 舍利弗尊者,然目前為止,依然無法確定,應當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印度有諸多僧俗姓名都是完全一樣的,如法稱、難陀、世親等。《解脫道論》乃無畏山派,根據玄奘三藏《西域記》言無畏山派即是奘師所說的「大乘上座部」,如說:「二曰、阿跋耶祇釐(Abhayagiri)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廣義的瑜伽行派(專門修止觀者)從印度傳向北方衍生出了《瑜伽師地論》,傳向南方則出現了《解脫道論》。覺音晚出的《清淨道論》,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響。可惜的是,現今鮮少有人傳揚。譬如說心學,要證得欲界定方能稱為心學,如說:

問:云何「心學」?

答:所謂「欲定」。

問:云何「增上心學」?

答:色定及無色定,此謂「增上心學」。

早期的阿毗達摩結構簡潔,不似到數百年之後的各種論疏之繁瑣。如 〈分別定品〉對於「定」的定義,即是簡單明白,如言:「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淨心,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德等正真住,不亂,此謂『定』。」未有過多形而上的玄學參雜。提到別解脫戒,如說:「云何破波羅提木叉法?謂無慚、無愧,於如來離信。」

最主要還是三法:一、無慚,二、無愧,三、於如來離信。於此三法即破別解脫戒。而於唯識宗所言無慚、無愧僅只是心所有法,現行了不見得違背戒律,然而於《解脫道論》上所言此等心所現行,即是破波羅提木叉法。實際上,按世俗理說,一個人無有慚、無有愧、又於聖者不信受,於未來時必定會違犯各種傷害眾生與自己的事情。這是很容易明白的語句。

 

 


阿彌陀佛,慶X法師:

一、於修止觀之後,生活中方能真實去觀察一切眾生所造之苦,諸多人何以控制不了自身惡習,如殺等事,亦是未修止觀而難以伏觀。

二、其實到了明、清之後,漢語佛教已經沒落,諸多佛寺雖然有傳承,然多半於增上戒、心、慧學上甚少用功,所以往往能見到某宗傳承第幾十代,實際上已經忘卻了修學佛法之根本而過於強調世俗法之傳承,並無多大意義。特別是明末四大高僧時代,諸多僧人被抓捕入獄,如 真可大師亦於此而死,由此可見當時從明、清之間輾轉入台灣、日本各種信仰與文化之原因即在於此,如陽明心學、朱舜水、黃檗宗等傳入。然縱使如日本,也多半凋零,只能說保存了諸多漢語佛教文獻、古蹟,許多的佛教儀式已經轉為在地文化之一種,如俱舍舞,根據俱舍論頌而做出舞踊,然真是 佛陀所許嗎?當然不是。這方面,後學僅只是從文化人類學上去欣賞,對於增上戒、心、慧學上,兩者意義不同。打造千年、萬年、億年,都不如先於自他深入佛法並實踐,這才是根本。弘一等師於修學上整理戒學等,亦並不是為了追求千年大廟的世俗心。不若每日當成最後一日,如此方能成千年。

三、永明等師著作,許多不似藏語佛教論疏之標題讓人直接注意其索引或者明確的定義,所以往往諸多學人不會注意到。如同永明師於世俗為官救濟災民而甘願犯死亦無所畏懼,此等現今於中國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高僧傳》、《居士傳》等古德往往讓學人發菩提心、大悲心的不是其所住持之佛寺如何如何,而在於其行儀表裡一致。言行一致於伏自身煩惱習氣上,非常有用,畢竟覆藏己罪亦是不善心所現行所致,反覆觀行必有收穫。

四、http://echo-lab.ddo.jp/ ,這個網站有收集日本近百年來各種佛教學術研究,包含漢、藏、巴等語系。

五、其實考證出古德引用經論出處,也能讓自身更理解到由古至今所持論疏之依據為何,出處在哪、意義是否一致,對於修學佛法確實很有幫助。永明師身為唐末與宗密等師雖差距將近一百年,然當時所保存各種論疏上,可能彼此也有關連點,所以可看出唐末之中,漢語佛教已經開始式微,而永明師方集結地論、攝論、天台、華嚴、禪、淨土、法相宗各種義理而成《宗鏡》,只不過該論未能詳細注釋某段某句為攝論師義、為地論師義,導致後來有些學人誤解,以為所說之真如為同一件事。

六、日本保存本僅只能說在當時流失諸本之後,最為可靠之本,但裡面也有諸多錯謬之處,其實《大正藏》有關中觀、唯識等論疏都需要一一重新疏文、註解出處,這方面日本出版《新國譯大藏經》,可能也是有此考量。另外像是《大日本佛教全書》、《日本大藏經》也有句讀或缺字等錯謬,只能一本一本的對讀重複理解再修正,不過這類的工作非常費時,許多學者之所以不意欲從事這類的基本功,就在於費時費力,所以他們往往就嫖竊他人所成,對於學佛來說,並無有任何意義。只要懂得種子義,即能了解到自身修行乃是嫖竊不走的。

七、《觀心玄樞》、《宗鏡錄》等問題亦同第五、第六點。

八、可再參閱 懷感師《釋淨土群疑論》。如說:「計彼地前菩薩、聲聞、凡夫未證遍滿真如,未斷人法二執,識心麤劣,所變淨土不可同於地上諸大菩薩微細智心所變微妙受用淨土。然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增上緣力,令彼地前諸小行菩薩等識心雖劣,依託如來本願勝力,還能同彼地上菩薩所變淨土微妙廣大,清淨莊嚴,亦得見故,名生他受用土。《佛地論》等說:「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地前菩薩生變化土。」此據自力分判地前、地上居二土別,不據他力別願勝緣而說。」本論非常重要,可反覆閱讀,現今諸多學淨土者,大多未重視此論,甚為可惜。 懷感師為 善導大師弟子,顯見當時並無宗派之見,否則亦不會引用唯識等論以證淨土。

九、唯識講四食之義即在於此,所以從阿賴耶識所變現一切法即能證明此等一切不實,漢語奘師所言阿賴耶識之定義與藏語宗喀巴說為補特伽羅,兩者意義不同。奘師所傳阿賴耶識如同鏡子,所以承襲四分說。其實從每日飲食、睡眠即能觀察自身俱生我見等執取,如睡眠至醒時,於將醒之時,意識雖然亟欲醒,然潛意識(末那)之執更深,於此產生拉鋸而不欲醒,於此睡眠境界我愛故。

十、智者、趙州師並非謙遜詞,而是真實語。如說不作觀,必潤生死,如於現實生活中,僧俗等愛著事之不同,然皆能潤生死,大論等論多說僧多半愛名等、俗多半愛眷屬、利等,兩者皆能潤生死,若不於此作觀並於此等境漸伏,則與常人無異,與常人無異如何不潤生死?粥飯屎尿等亦是用心處,所說為雜者,當為散心位,一作緣觀粥飯、一作緣觀飲食粥飯時,心識是否執取此等境,於非散心位專心緣一境不同。

十一、日常飲食少鹽等,會比較好。華人多半重視重口味,後學素食與在日本飲食之後,多半已經甚少如此,於日本一般飲食如蕎麥麵僅只加入醬油、麻醬等(非素食者,則另外加入魚露等),食物原本已經有其味道,如有機裸食等,即是品嚐食物原本之味,過多之調味料雖然味美但傷舌、腎、肝等器官,又會讓異生更加執愛此等味。我也不能吃辣,先前在中國北方城市見到各種素食料理都加入辣椒等,著實不甚習慣,有些可以與城市氣候有關,然多半真的是眾生愛品嚐辣味之緣故。韓國料理常有將飯菜混合於一起飲食,可能與文化相關,日本料理多半皆為一小碟、一小碟的分類,每樣不多,味道亦淡,除鹹菜等,大抵皆為淡味,適合學人每日飲食,降低對食物之執取,故日本佛寺多有精進料理之經營,有些可全素食、有些則會加入魚類,這點需要注意。南傳或者上座部佛教(與古上座已經不同),多半飲食會飲食大蒜等物,對於漢語佛教長年吃素者來說,味道亦十分重。缽中加水飲食,可能與茶泡飯有關,台灣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小時候常吃茶泡飯(湯泡飯),不過在日本現今如東京,一碗簡單茶泡飯,往往售價可觀,普通賣至一千三百多日圓一小碗。

十二、分享科判呈現:「文檔無法訪問」此文檔鏈接已失效,可能是該文檔已刪除或關閉了分享,也可能該文檔尚未同步到服務器。

十三、天台早期諸師,包含智者大師之禪觀,應當參酌了諸多早期所翻譯關於止觀之經論,如《修行道地》、《解脫道論》等。如《六妙法門》也受到《安般守意經》等啟發。慧思禪師當時白日講經夜晚坐禪,也影響到了後世學人,不過現在也式微了,目前日本曹洞宗還有這類的傳統。

十四、其實從慧思禪師各種著作來看,本身融合中觀(般若)與阿毗達摩、地論、攝論宗而自成一特色,這也表示在當時所謂的禪師,若不深入此等諸經論,亦難以成禪師。

十五、後學只是凡夫,初學佛時,閱讀經藏、古德諸師重視止觀,而且修止觀所費時間亦多,所以除閱讀經論外,大多時間花費於修止觀上,對於世俗諸學、諸樂備覺無意義,修止觀之法喜或說沈靜於默語等狀態之中,逐漸觀察年少與社會制度上之建立,莫不以令有情於此制度內彼此角逐虛幻五蘊法而難以止息,修止觀之後,再於經論深入會更有體會。修止觀乃真實面對自身現行之世界,不似撰寫文章等事,能夠於世俗世界有所保留,縱使多未修學者,文章依然能保留於世俗,而修止觀正因為是真實解決自身現行世界之有漏法,故與世俗法不同,一有所得、一所得者皆歸無自性。文章等事能令世俗有情獲得名譽等事,而修止觀或者說瑜伽士者,多半並不重視世俗法。有人說,可以於此獲得平衡,然此等人多半未深入止觀,故作此說,心有世俗名利所求法故。

十六、如若寺院時間允許,最好能至少每日坐禪一、二小時。坐禪,比經營世俗善法來得更為重要。如日本曹洞宗,每日坐禪應當有三、四小時。後學不建議不倒單,久之,傷及色身,又於禪觀之中本非追求無睡眠,而是於睡眠位之中,亦能觀於此境界,過來人一點想法。

十七、早期出家之僧若發心深入,則多半能有所獲。不過,還是能免除世俗官職等事為好,畢竟亦是不如法之事。環境共業所導致,也很難改變。日本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有些宗派還是有諸多僧職,此等延續唐季僧官之世俗制度,有時候我們應當思考,何以巴利語佛教等多半無此僧官制度?就如同「大乘非佛說」,於藏經之中,只找尋到大乘論師有這方面的因明立量,而在於巴利語佛教等,則全然尋不著,彼等批判的乃在於過度世俗化之問題亦會影響到佛教上,當然,像是南傳諸師提到的問題,如淨土等說,只要閱讀淨土等論書就能明白與天道信仰完全不同。「大乘非佛說」如日本十八世紀,富永仲基《出定後語》實際上並不是說「大乘非佛說」,而是深度探討漢語大乘佛教諸多法義問題,內容相當深細。

十八、清辨菩薩《般若燈》提到有人言:「若第一義中一切句義皆撥無者,此是路伽耶陀法邪見所說,與佛語相似,此應棄捨,以非佛語故。」然菩薩後說:「我說遮入有者,遮有自體,不說無體。」此中可見彼等誤解第一義皆無義,菩薩故言「無體」,以無體法遮有體法。

十九、《師師相承》此書先前於台灣已故 常照法師處請購,電子書後面應當是現代人加上所致,是否有版權問題?

二十、漢語佛教中觀或者言性宗者,為天台、三論、華嚴,而華嚴結合地論宗故說真如緣起說,古德諸師如天台、三論師義其實應當一句一句的疏文斷句,如此方能真理解其義。近人 釋洞崧法師出版《解脫道論》註解,亦是一句一句疏文再予以註解,非常難得且頗費時間。只要先行將經論文句疏文斷句之後,日後之科判、圖表等,自然能讓人製作而成。

二十一、其實只要比對一下兩邊佛學院招生主旨內容,即可明白差異在哪:

http://www.ykbc.org.tw/admission.php?cate=8

二十二、宗喀巴 中論註『正理の海』,日本2014年已經有翻譯全本:

https://www.amazon.co.jp/%E5%85%A8%E8%A8%B3-%E3%83%84%E3%82%A9%E3%83%B3%E3%82%AB%E3%83%91-%E4%B8%AD%E8%AB%96%E8%A8%BB%E3%80%8E%E6%AD%A3%E7%90%86%E3%81%AE%E6%B5%B7%E3%80%8F-%E3%82%AF%E3%83%B3%E3%83%81%E3%83%A7%E3%83%83%E3%82%AF%E3%83%BB%E3%82%B7%E3%82%BF%E3%83%AB/dp/4907022069

二十三、六地菩薩除《述記》談及,其實一一閱讀天台等疏亦有說明。

二十四、九種住心,其實也就是九心輪,一到三世紀撰寫的 《解脫道論》應當是最早提及的論書,後續就有大論等於此多加說明。

 

 


答:一個用盡身心全力想要於禪觀有點成就者,為什麼不會對世界悲慘的眾生產生一絲毫的憐憫與悲心?因為用錯方法猶若頑石,又或僅只注意禪相而忘卻禪觀之本質為何事。

修奢摩他為收、修四無量心為放,收放自如取得平衡,才是用功處。奢摩他雖然談九種住心,其目的即在於收攝心識於住所緣作種種勝解、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之故,並於一切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相續而住。

修四無量心者,先於怨恨、親愛眷屬者生慈等心,漸次修習於至成滿之時,於此等眷屬、此等國土、此等世界、再遍緣於欲界一切有情,與樂意樂,平等相續,故為放。最後普緣十方修捨俱心,是名為捨無量心,於此所緣初為一、為二、為多數等有情,最末無緣,《瑜伽》云:「復於諸法遠離分別,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無緣慈」。雖然觀多,然此中亦有止。

於此世界,本來強者照顧弱者是本來即是之事,然而現實世界卻非如此,強者欺凌弱者,弱者之間又彼此欺凌,永無止息,是為惡世,既為惡世故有種種身、口、意不如理作意諸行,會歸於此,皆為眾生自有染種現行交織成為此五濁,而眾生淨種無漏現行亦非說明自身強盛他者,只不過在說明清淨法界等流、永離一切客塵障故,若認為自身為強者者,則亦為弱者,何以故?無能轉除自身染種現行,故順生死流無能控制爾。

阿毗達摩說明了異生有種種不善心所,然而學習者認為這些不善心所乃是與己無關,事實上,有時候當你見到眾生犯下種種愚癡的行為,我們這時候應當生起,原來我過去、現在、未來都可能如此,於此所緣而逐漸觀察並且伏自身種種不善心所。

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所受的苦最苦,但世界上各種人都有苦,世界上的人並不會因為誰在哪就沒有苦,也不會因為你飛到天空了,就沒有苦,更不會因為你整形了,苦就消失。諸多人之所以苦不斷,乃在於錯用心故,認為彼此欺凌乃世界潮流,所以才有苦。

《佛本行集經》言:

「菩薩復更為說言:今日既得人身體,努力遠離於諸難,勤求入彼甘露門,

能捨世間苦難時,則離人天一切難。及今老病死未至,諸惡鬥諍復不興,

我等速疾應當行,早離於斯諸難處,常住寂然無畏所,是彼真實涅槃城。」

見到社會新聞如此醜陋難堪,正好是用功處,除於此生苦等想外,亦緣於此修四無量心,不然,如何修四無量心?

 

 


答:於此世界,本來強者照顧弱者是本來即是之事,然而現實世界卻非如此,強者欺凌弱者,弱者之間又彼此欺凌,永無止息,是為惡世,既為惡世故有種種身、口、意不如理作意諸行,會歸於此,皆為眾生自有染種現行交織成為此五濁,而眾生淨種無漏現行亦非說明自身強盛他者,只不過在說明清淨法界等流、永離一切客塵障故,若認為自身為強者者,則亦為弱者,何以故?無能轉除自身染種現行,故順生死流無能控制爾。

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所受的苦最苦,但世界上各種人都有苦,世界上的人並不會因為誰在哪就沒有苦,也不會因為你飛到天空了,就沒有苦,更不會因為你整形了,苦就消失。諸多人之所以苦不斷,乃在於錯用心故,認為彼此欺凌乃世界潮流,所以才有苦。

只要會呼吸,都有苦法的產生,世俗有苦才是世俗的真理,所以 佛陀為什麼說:「觀呼吸」。

 

 


阿彌陀佛,XX法師:

一、細細詳讀XX師來信,備覺師應當是對現實世界充滿無奈之感,如若出家無有出息(按世俗人觀待),則難以向令尊、令堂交代,特別是令尊官員退休,對於世俗法執取之深(先前來信分享得知),故師意欲協助貴寺日後能有所成長,於中國建立一知名佛寺,目的也在於此,實際上是中國現今佛教受政治制度、眾生共業所感,一般民眾對於佛教還是處於迷信或者盲從、又或者是認為於社會無有貢獻之思維,所以才想要透過不斷傳承下去以轉視聽。

二、後學學佛早,幼時即對宇宙、人生等萬法備感無常。家族亦有當官者,然亦都為空、無常、苦法,故對世俗法執取較為淡薄,故往昔故意選台灣南部學校以求避靜等事。於僧、於俗,在亞洲普遍對於僧眾還是尊重,而在歐美國家之中(含日本),實際上皆為平等心看待,僅只當成一人生職業之選擇,而也許正因為此等平等心看待,故鮮少有奇怪特殊之劣事發生。所以雖然出差多年往返各地城市,能睡香格里拉飯店,也能睡在機場大廳上的椅子,因為睡不過四尺長、兩尺寬,如是而已。

三、《師師相承傳》等,書商可能也基於出版社成本或者獲利考量,如同雕刻佛像者,亦需成本,特別是現今不讀書者眾(包含台灣與中國),所以可能彼等難以再出版或者出版之後,亦可能造成其成本虧損,華人學佛不重知識傳承之寶貴,故每每需免費結緣,才會獲得喜感,與此比之日本,日本縱然出版佛教書籍至少數千日圓,亦能夠三、四刷不斷再版(一版約莫一萬冊左右),可見中文世界與日文世界對於知識之尊重差異偌大,正因為差異偌大,所以出版業者苦心經營慘澹,主要還是受眾者心態所導致,共業故。

四、《法界安立圖》等佛教圖像,學生時代亦常接觸。老古文化有一三界圖,亦為詳細說明三界有情所行何事而有彼等輪轉該生之敘述, 亦能參詳。

五、修定再觀欲界一切欲愛,過於粗糙,所執亦不會與往昔相同,厭苦故。

六、自相分所變,於此又生種種執取,如同觀看電影、電視一樣,於此等影像生種種愛、恨等心所,故唯識所言,其實不離觀心。

七、防止流浪母狗等被打殺,前提是當地社會是否建立愛護動物等共識?若無,節育也無用處。若有,對於未被收養之流浪狗來說,也能避免再因自身慾望而產生更多流浪狗等。台灣常常有照顧流浪動物協會,本來僅只照顧十多隻,後來演變成為數百隻、上千隻,而經費、義工有限,故多做節育再放養等動作,現在台灣法規虐待動物,最為嚴重者,可坐牢五年。(如果是毒死複數以上的動物而被認定犯罪情節重大者,除了可以加重處罰到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金。參考網址:https://www.chaohsin.com/lists_01.php?id=1641 )比日本虐待動物的刑法還嚴格。

八、其實只要觀看漢、藏、日、巴語系佛典或者古德傳記,不是選擇修瑜伽行、就是發願受持三藏,甚少會發願從事學術研究者,但也要看現今環境與眾生對於佛教之觀感,如同第一點。太多世俗善法,其實到了後來,也會產生更多人事上的爭執,如若僧俗每星期共修止觀等事,可能會減少此等情況,修止觀者多不意欲與他人言談世俗經營等事,如此能避免東家長、李家短,否則,到最後僧人又得參與信徒之中,以減少爭執。而世俗制度、品德教育等都會影響世俗人觀待佛教或者世俗善法等,如同現今某地某婦身陷鎖頭一般,當地媒體無敢發言,當地政府又不斷修改言論,倘若此等事能夠公開討論於佛寺內,對於眾生修慈心等事,亦有所益,不過在中國應當很難,因為未有一客觀監督權,等於球員兼裁判,難以獲得公正。此等事情,必定為當地集體犯罪所得,而現今世界不是冷漠無感無關我事、就是避開敏感議題,又如何能有成就?眾生有苦避談此等事,於佛寺又教修慈心,等於矛盾,久之,則成為言行不一者,故專修止觀亦於世俗法亦有好處,避免長短等事。

九、先前後學云「一作緣觀粥飯、一作緣觀飲食粥飯時,心識是否執取此等境」,實際上即同時緣兩境。如念佛同時與現實生活不鄉礙,皆為四念處所攝故。此等事要日日修止觀,自然能做到,無有稀奇,自身心識(意識)本有之功能即在於妙觀察。

十、素食最好少喫加工食品,台灣先前有被檢測廠商加入肉類以添加味道,久之,則等同喫肉。

十一、清辨論師《般若燈論》值得不斷學習,裡面有諸多論議等事。

十二、附加圖片一直沒有顯示清楚,無法瀏覽。

十三、《大乘集菩薩學論》其實從「菩提心」即能了知三乘所言菩提心之差異,也能當參酌差異。如《雜阿含經》所言菩提心者,乃信、進、念、定、慧五根,而《大乘集菩薩學論》乃指六波羅密。另外,《大乘寶要義論》乃宣說唯有一乘法、無有聲聞、緣覺乘,此等亦與現今不承許大乘佛教之一類學者所言不同,既為不同,即知非彼等共許義,亦可由此反證大乘義。

十四、早期阿毗達摩過簡,故諸後代論師、菩薩撰述論書之後,一定會不斷累積自身於止觀之中所觀之境界,書寫之後,一定會更詳細。所以方有總、別等說,實際上,亦是同類。

十五、「身體如脾胃之苦受往往非常突出」等身受,若自身無相關疾病,則無需理會,繼續靜坐。若有,則先行就醫會較好,有些學佛者往往不顧及色身,最後導致癌變。就如同後學眼根一樣,本想效 印光等師身患眼疾亦深入藏經,結果也一樣有眼疾而偶爾眼痛、度數破千、散光兩百多度,這一點,色身雖無常,然保持色身正常運作也極為重要,否則,年老之後,兩腿無法行走,縱使有人照顧,結果被人推到馬路之十字路口上曝晒陽光、雨水,自身於色身控制上無能料理,更為是苦受。

十六、「凡夫現在很難一心兩個所緣」,其實現實生活中觀察就能知道,如打妄想與書寫文章同時現行即是,只不過變現太快而鮮少觀察到。

 

 


答:根據《雜阿含經》卷十六說明:「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鬪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說諸海中事。」」

...。

後又云:「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按 法藏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解「通國入軍戒第十一」何故等違犯菩薩戒?如云:「八釋文者,亦三:初舉過緣,二正制斷,三違結犯。初中為得財利或得官位,或但有惡心酬昔怨故。通國使命者,身為國使通致兩方論鬪戰事,或但在一處亦其圖策令得相害亦犯,此或示得行兵等法,或入軍傳言,立期交陣令多人命斷,故云殺無量眾生也。二而菩薩下正制斷中,先舉輕,暫入軍中猶不開許,況作國賊令茲鬪戰。三若故下違結犯,可知也。」

此中即能了知於此為了獲得錢財利益或為了獲得官位、以及有瞋惡心以報往昔之怨恨故。於此又分通國使命、或入軍傳言等,於此因致兩方「論鬪戰事」、或於一處圖謀策劃令得彼此相害亦違犯「通國入軍戒」,於此又於此策劃各種行軍(戰略、戰術)等法、或進入軍隊之中傳言、建立戰爭之時間彼此交陣而導致令諸多眾生命斷,所以說為殺無量眾生,雖非自手殺,然罪則更重,「令多人命斷」故。

菩薩輕罪尚且不開許暫時進入軍隊之中,更何況作危害令兩方彼此爭闘作戰,造成無量眾生之死亡?由此可知,佛陀不開許談論鬪戰事,按《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中所解,即知因眾生殺心等未斷,故令異生有情不參與其中,此等與關心世界各地因戰爭而受傷、死亡之異生而生悲心,兩者本為不同,一為獲世俗名利等、又或能導致彼此相害而斷眾生命,一為阻止戰事避免無量有情因此而死亡,若於此而無能生慈心、悲心等,則非菩薩。

若按東大寺 凝然《日珠鈔》引 智周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解:「周云:別意有六:一、招彼此譏嫌故,二、兩發怒害故,三、兩成乖諍,四、興師相伐故,五、非四等行故,六、業道深重故。爲此傷惱,故須制也。(已上)彼一、三、四,如次全同。今疏三意,餘三卽別。」...又引《梵網經古迹記》:「若爲調伏止長相殺入國,理應無犯。」即知為了調伏彼此殺戮之事,於此理當無犯,而於此中不僅默許又或增進殺戮,是為有犯。

智周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又云:「四、具緣有四:一、二國二軍,二、有惡心為利養,三、傳彼此語,四、彼此知聞,便犯。若令兩國相煞,傳者有煞心,一一人死,即犯煞戒夷罪,又犯兩國通使輕垢罪(具竟)。」此中與 法藏師相類。煞戒夷罪者,即殺波羅夷罪,菩薩違犯則等同斷頭罪,斷眾生命故。

故 佛陀何故不開許眾生談「鬪戰事」,其來有自。一般眾生於自身立場相同者,持彼為正義,與己立場不同者,持彼為非。然實際上,一切人類所流之血皆為紅色,不論是讚嘆殺、隨喜殺、不阻止殺、默許殺,亦類同殺波羅夷罪。 佛陀後又說:「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者,即在此義,世俗人多半於此「鬪戰事」等不能勝解而起殺心,故後又多斷眾生命。

 

 


答:佛教乃為反對根據出生地建立種性制度、提倡四姓平等以及佛陀自身行儀之和平主義,如 佛陀弟子 優波離尊者,未出家前乃當時賤民階級,爾後 佛陀涅槃之後,結集毘奈耶藏(律藏)。如今之佛教徒,見他人被殺戮而內自歡喜,只因為彼等與自己立場不同,可見異生凡夫愚癡之重是如此之惡。基本之持戒殺卻讚嘆殺、隨喜殺,如何是佛弟子?平日好談空有,可是當面對世俗法時,本性之習氣卻一覽無遺、面目本然。彼說自己飽讀經論,又說自己生活無虞,卻未曾看見異生有情之苦,彼不見彼等所受之苦,又如何生悲心?

傳聞世俗名相之時間管理盛行,然彼等多半行惡法,等到異熟果報享盡,兩腿一伸,亦猶如帝釋天下墮人趣般,福報享盡而眾人皆恐懼遠離,足見世俗善、惡法之可棄。耄耄老矣,世俗即是如此,能與之共享樂,對於老邁腐朽者則多半遠離之。人皆有老,只不過,大多數者,縱使身為親自所生、所育、所養,亦會遠離老而親近幼,老之象徵逐漸邁向死亡,幼則代表生命之新起,故俗人多樂新而懼老,難以保證子孫是否達賢。樂之消亡而苦之將近,不知所蹤,是故今人懼死而樂生、懼病而樂康,其所謂弗亂諸塵而不知所養為何事,談笑者,又如何能避苦而息苦?

殺戮,並不分膚色、也不分東西南北,任何的主義都會產生暴力,因為你信仰你的、他信仰他的,兩者水火不容就產生了暴力,人們不會去探討暴力的本質究竟為何?僅只是於標上去發現各種說詞,而不是去治本。

佛陀的教法常言「同體大悲」,那麼,何謂同體大悲?根據《心地觀》云:「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已,經一念頃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得至寶所獲諸珍寶。」又《大虛空藏》云:「若菩薩於一切有情,起同體大悲住於禪定,見來求者悉皆捨施,以福無盡得於寶手令他受用;意樂清淨,心如平地離於高、下,有所悕望豐饒利益,戒清淨故得心無著善護諸根;復能成辦一切施會,得陀羅尼成就辯才。」奘師弟子圓測師《仁王經疏》云:「謂此皆是地上菩薩,得同體大悲,憐念未來惡世眾生也。」雖為地上菩薩得,然於地前若無處處聞思又如何能得?此即無漏種薰故。

智者大師《文句》以「同體大悲為舍」,故云:「一切佛法為國,此義則寬;城語小密,以斷德涅槃,防非禦惡為城;舍語又親,同體大悲為舍也。」又淨土宗善導大師以專修念佛往生極樂為同體大悲,如《觀無量壽佛經疏》云:「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又同體大悲者,圓測師引親光菩薩「一切有情為所緣境」,如《深密經疏》言:「親光釋云:『即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云:此德慈等為體,一切有情為所緣境,名所緣大。前德以智體故,真如為境。此以慈等為體性故,有情為境,此即《般若論》中同體大悲,故名平等方便也。」天台智者大師又說:「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是同體大悲。」如《止觀》說。新羅遁倫師《論記》言:「泰云:由同體大悲無分別定增上力故,隨緣現色不思議,雖定力起,非定境界。又解:由正體智證遍滿故,令後得智遍於法界,隨現勝色身。」故知若無同體大悲,則無可能於無分別定有增上力之用,若無,則亦無後隨現勝色身,同體大悲與正體智不能不說毫無關係,故我基師言:「證真理識,唯正體智;證俗事識,唯後得智。」此中即與上說地上菩薩之事,證真理故。俗人之所以未能觀察聞思「同體大悲」者,乃不具「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於末那識未轉下品故,然又無多聞思維觀察,故多落入俱生我執,如基師又說:「未得無漏,第七識中,我執恒起,名常相續,緣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識中執。」所藉緣少,故第七恒常相續俱生我執,非餘與由行相深及相續之故。故知,一般異生凡夫內種現行多以自苦為苦,他苦並非為苦,無自他平等想故,亦能知彼俱生我執之重。

人類應該去思考,何故數千年已過,然人類之理性與動物似乎無有差別?然動物為食物等而爭鬥,人類往往卻較動物更為殘忍,實踐暴力行為的目的往往非為自身饑飽,而僅只是為本無意義之名言,於此名言生起種種執取,不論為語言之暴力或者身體之暴力,二者皆為都是暴力。

根據進化論,人類乃是數萬年以前由人猿進化而來,那麼,至少表現的超越人猿吧?根據基督宗教,其講究三位一體,如聖多馬斯說:「簡言之,我們是一位一體或一體一位。但天主卻是『三位一體』或『一體三位』。在天主內,三位各有其自立,卻又共同自立於唯一的天主之本性或天主性內,共爲一個實體,共有或共是一個存在。因此,我們說天主有三位,卻絕對不可說天主有三個;雖然針對人來說,『一位』和「一個』並無分別。這正是「天主三位一體奧蹟」之所在,是基於天主啟示的信德道理,我們有限的理智無法完全理解。」那麼,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於此信德是否真的實踐?又說:「因爲盎博羅修在《論天主教信德》第二章說:在聖父與聖子內,『無任何不相似,而只有一個天主性(divinitas)』;而按希拉利所說,在天主內,『沒有什麼是不一樣的,也沒有什麼是可以分開的』,如質疑3.已說過的。」天主性會與人類的暴力相等同嗎?我想不是。

而根據佛教,人類演變之由來來自於光音天下墮,此天界之天人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禪之第三天,如 世親菩薩《阿毘達磨俱舍論》云:「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那麼,至少表現的要超越光音天吧?今之佛教徒僅講究空性,然事實上於過去光音天之種種尚且無能為之,又如何於空性生勝解?因為不能於此生勝解,故有種種遍五趣之修羅趣行。

能夠主動去承擔一切、開拓多數人不走的路,需要莫大的勇氣,每位佛教徒都應該對於世界各地的殺戮堅定的反對,不論是個體的殺戮還是群體的殺戮,這些都是 佛陀所不許,而眾生隨意曲解經論的謬解,只有斷除一切殺戮,這個世界才會轉變為未來之彌勒淨土。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