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十一) - 問:云何破波羅提木叉法?

答:時常遇見僧人於路上。早晨購買便利商店之綠茶後,徐徐步行,前方有一比丘尼法師向我這邊的方向前來,身高約莫不到140-150公分,年紀約莫五六十歲,揹著側背包。我左手拿著手機,不便合十,僅只能向法師鞠躬,未料法師也向我鞠躬(若按戒律,實際上也不能向俗人鞠躬,但法師可能隨時保持修養所致),我們彼此微笑以對,法師身高雖然不高,但面相和藹。在台灣時常能遇見出家僧人或者三五成眾,往往遇見出家僧眾,彼此都能微笑以對。先前在機場待機也是如此,時常能遇見出家法師。若按戒律,不可與出家僧人平坐,然常常機場已經坐定於位置之後,雙手稍結定印,沒多久張開眼,就有法師就往我旁邊坐下,可能只有出家僧人或者在修行的,看我的身形比較像是學佛的?這就是個人的緣,有緣無緣,自己心裡最明白。

《解脫道論》實際上是被冷漠了將近一千六百至一千七百多年的傑作,不論漢語、藏語、巴利語佛教。藏語佛教翻譯此論僅有兩品。

日本學者如長井氏認為乃西元一世紀創作,而Bapat認為可能介於一、二世紀,比較可能的也許是水野氏的研究,彼以為最可能於西元三百年前後,若按水野先生研究,則即是一千六百多年由印度 優波底沙阿羅漢所造。若按《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優波底沙即是佛陀大弟子 舍利弗尊者,然目前為止,依然無法確定,應當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印度有諸多僧俗姓名都是完全一樣的,如法稱、難陀、世親等。《解脫道論》乃無畏山派,根據玄奘三藏《西域記》言無畏山派即是奘師所說的「大乘上座部」,如說:「二曰、阿跋耶祇釐(Abhayagiri)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廣義的瑜伽行派(專門修止觀者)從印度傳向北方衍生出了《瑜伽師地論》,傳向南方則出現了《解脫道論》。覺音晚出的《清淨道論》,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響。可惜的是,現今鮮少有人傳揚。譬如說心學,要證得欲界定方能稱為心學,如說:

問:云何「心學」?

答:所謂「欲定」。

問:云何「增上心學」?

答:色定及無色定,此謂「增上心學」。

早期的阿毗達摩結構簡潔,不似到數百年之後的各種論疏之繁瑣。如 〈分別定品〉對於「定」的定義,即是簡單明白,如言:「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淨心,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德等正真住,不亂,此謂『定』。」未有過多形而上的玄學參雜。提到別解脫戒,如說:「云何破波羅提木叉法?謂無慚、無愧,於如來離信。」

最主要還是三法:一、無慚,二、無愧,三、於如來離信。於此三法即破別解脫戒。而於唯識宗所言無慚、無愧僅只是心所有法,現行了不見得違背戒律,然而於《解脫道論》上所言此等心所現行,即是破波羅提木叉法。實際上,按世俗理說,一個人無有慚、無有愧、又於聖者不信受,於未來時必定會違犯各種傷害眾生與自己的事情。這是很容易明白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