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099 《顯識論》疏文斷句 印度 世親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一卷,梁真諦譯。說三界但有顯識(即阿梨耶識)與分別識(即意識)之二種識。---【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陳代真諦譯,一卷,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謂識有二種,一曰顯識,一曰分別識。並闡述一切三界唯識之論旨。此論原作者不詳,唯真諦譯本論題下有「從無相論出」之語,而同為真諦所譯的《轉識論》論題下亦有此語,且宋、元、明版本藏經中,本論卷首皆有「顯識品」三字,以此推測,本論應係闡釋《無相論》...
098 《顯揚聖教論》疏文斷句 印度 無著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二十卷,無著造,唐玄奘譯。法相宗十一論之一。取瑜伽論之樞要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為「十支論」中的總苞眾義支。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凡二十卷。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的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本書凡十一品:一、攝事品,二、攝淨義品,三、成善巧品,成無常品,五、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無性品,八、成現觀品,九、成瑜伽品...
097 《辯中邊論述記》疏文斷句 大唐 翻經沙門 基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又作《辨中邊論疏》,唐代窺基著。本書為玄奘所譯《辨中邊論》現存唯一注釋書。此論另一譯本,為真諦所譯的《中邊分別論》,其注釋書有新羅元曉的《中邊分別論疏》四卷。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096《辯中邊論》疏文斷句 印度 天親菩薩造論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辯中邊論(三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天親菩薩造論,釋《辯中邊論頌》頌。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095 《攝大乘論釋 無性菩薩造 玄奘譯》疏文斷句 印度 無性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
094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疏文斷句 印度 世親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
093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釋 真諦譯》疏文斷句 印度 世親菩薩釋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
092 《攝大乘論本》疏文斷句 印度 無著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
091 《攝大乘論 真諦本》疏文斷句 印度 無著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無著菩薩所造,有三譯: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三卷。前二謂之攝大乘論,後一謂之攝大乘論本。法華玄義私記一末曰:「玄贊要集云:西方攝大乘經有七百卷,此方不來,有一品名攝大乘品,造攝大乘論解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 印度瑜伽行學派重要的著作,無著論師造,又稱攝論,為攝論宗的根本要典,為「十支論」中的「廣苞大義支」。我國有三種譯...
090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本》疏文斷句 印度 無著菩薩所造 台灣 王穆提疏文斷句
簡介: (書名)無著菩薩所造,有三譯: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三卷。前二謂之攝大乘論,後一謂之攝大乘論本。法華玄義私記一末曰:「玄贊要集云:西方攝大乘經有七百卷,此方不來,有一品名攝大乘品,造攝大乘論解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 印度瑜伽行學派重要的著作,無著論師造,又稱攝論,為攝論宗的根本要典,為「十支論」中的「廣苞大義支」。我國有三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