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八) - 入、出息念如實知


四無量心

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無上菩提者,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最為無上。云何七無上?一者、身無上;二者、道無上;三者、正無上;四者、智無上;五者、神力無上;六者、斷無上;七者、住無上。

《唯識春秋》(十八)
《唯識春秋》(十八)

入、出息念如實知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麤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

《三無性論》卷下:「第二、治行境界者,自有五種:一、不淨觀;二、無量心;三、因緣觀;四、分別界;五、出入息念。初不淨觀者,除四種欲,謂色、相貌、威儀、觸欲也。無量心者,即四無量觀,除四種瞋,謂殺害、逼惱、嫉妒、不安也。因緣觀者,即十二因緣觀,除三世無明也。分別界者,即界入觀,除我、我所也。出入息念者,除覺觀也。廣解如諸義科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