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簡介: (書名)二卷,天台說,灌頂記。解觀音經之文句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書名)二卷。天台說,灌頂記。觀音經之玄義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法華經文句》,具名《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文句》,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台宗對於《妙法蓮華經》本文的主要解釋,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的開祖智顗大師,於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開講《妙法蓮華經》,就經中字句及其意義詳加解說,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 本書以天台宗的見地,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以前十四品為如來跡(垂跡)門的說法,它的要旨是"開權顯...
《法華經玄義》具名《妙法蓮華經玄義》,略稱《法華玄義》,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這是天台宗詳釋《妙法蓮華經》題名的主要著述,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開祖智顗大師立五重玄義解釋《妙法蓮華經》的標題,開說一經的要旨,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智顗開說《法華經》的要旨有兩次:第一次是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在金陵瓦宮寺;第二次是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在荊州玉泉寺。現行的《法華玄義》,是...
摩訶止觀 (書名)天台三大部之一。天台大師說之,弟子章安記之,有十卷,開為二十卷,述觀心之事。荊溪大師註釋之曰止觀輔行傳弘決,有十卷,開為四十卷。此外各家疏註如下:大乘止觀法門四卷,陳慧思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說,陳鍼傳。附始終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觀義例二卷,唐湛然述。科止觀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科文五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十卷,唐湛然述。天台止觀統例一卷,唐梁肅述。刪...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十七冊)
夫真極恬然,以虛寂為宗,凝神萬境,不慮而照,澄淨淵泊,不形而應。然感機不同,化不一揆,故形有巨細,壽有修短,教有精麤,土有淨穢,隆益萬殊,證悟非一。西方安養,淨土人純,殖國曠劫,感聖亦長。彌陀世尊乘本誓願,應形淨剎詫壽,使五濁眾生清虛勝業,令三輩行人殖遐年之善,十念願成,命終則往,九輩行立,報謝便至。談彼國土,七寶宮殿,金池玉樹,互相映發,衣食自然,飯饌百味。說人則唯賢與聖,共相勳修,身色紫金,自...
六門明義:序王第一、簡名第二、辨宗體第三、論因果第四、明淨土第五、論緣起第六。 第一、序王,如前。 第二、簡名義。此經題目,凡有四階:第一、佛說;第二、觀;第三、無量壽佛;第四、經。約此四階,以三雙明義:能說所說為第一雙,「佛說」是能說,「觀」下是所說;所說中,能觀所觀為第二雙,觀是能觀,「無量」下,是所觀理境;所觀理境中,能詮所詮為第三雙,無量壽佛是所詮理境,經是能詮教。此四階三雙,無為法中明差...
就此經有南北二本,廣略不同。北方舊本或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其間文義浩博,豈可詳寫?故經云:「一恒、二恒始髣髴見之,三恒、四恒乃能知一分之義。」梁武皇帝云:「涅槃者,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入哉?」 余昔經注錄之疏零吉,今之憶者,十不存一,因茲講以聊復疏之。就攝山大師,唯講三論及摩訶般若,不開...
法身幽寂,壽無長短。至人絕慮,有感必通。大權方便,任機應說。是以四佛現室,宣常住之旨,菩薩感夢,說懺悔之方。因兼二善,總該萬行,果昇靈覺,壽等虛空,所以十地遵修此理,四王歎護經德。依經講說,障難消散;託法願求,福樂隨心。故此經以正法中道為體,三點四德為宗。若具存天竺正音,應言佛陀槃遮修拔那婆羅婆修修多羅也。 佛陀,云覺者。槃遮云說,而略兩目。修拔那婆羅婆修者,此云金光明。修多羅者,此云含五義,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