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頁,共 22 頁
許多小孩在公園中紛紛堆起了雪人,一群小朋友彼此搓著雪成為一顆一顆的小雪球,並且丟向對方玩起遊戲,大人則在旁觀看小朋友彼此之間的遊戲。
憶起幼時台灣的遊戲也是如此,只不過把雪換成了砂土,放學之後,小男孩大部分都玩起在泥土、砂土堆中,把玩著泥砂搓成泥砂球,完成之後,也是丟向對方,彼此競逐著,有的小朋友則比較「聰明」一點,在泥砂球之中混入了水泥,彼此用泥砂球推擊,看看誰的會壞掉,結果當然是混入了水泥的泥砂球僅有外表之泥砂有損傷,裡面包含水泥的部分則完好如初,小朋友也是有不善心所的,這種作意小聰明之部分,算不算附藏己罪、或者妄語呢?
《成唯識論》說「諂」,如說:「云何為諂?為網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教誨為業。謂諂曲者,為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亦貪、癡一分為體,離二無別諂相、用故。」
根據基師的解釋:險曲即不實、不直。又《述記》言:「『為網帽他』者,《顯揚》云︰『為欺彼故諂。』或欺於彼,而陵網於彼;或掩㩉之名,謂雖事不合,曲順時之所宜,籠網矯詐,設其方便,入其所陵,故作網羅之字。此等為取他意,望他看好,或順己所求,或為此方便,欲藏己失。諂為覆罪之因,故不堪任師友教也。貪名利故,諂是貪分;無智故,諂即是癡分。《五蘊》云『謂覆藏自過,方便所攝』故。諂後生覆,以果顯因。恐他說己之惡,故行於諂,望他說好。諂,覆因也。不爾,覆、諂俱覆罪故,二相難別。不爾,應許覆、諂俱生故。今說諂是覆之因。五十八云『是邪見品類』,五十五『是癡分』,如前誑中說。」
僅只是把泥砂球之中混入了水泥所製之泥砂球,亦能說明眾生心行於幼時即發生諸不善心所,畢竟乃是「為欺彼故諂」。所以說,觀心的至要即是隨時藉相而觀。
雪逐漸轉成了雨,歷歷將地上之雪化成了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