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頁,共 27 頁
無著菩薩《莊嚴》〈梵住品〉云:「偈曰:
熾然及怨勝,苦逼亦闇覆,住險將大縛,食毒并失道,
復有非道住,及以瘦澀者,如此十眾生,大悲心所緣。
釋曰:菩薩大悲略以十種眾生為境界: 一是熾然眾生,謂樂著欲染者; 二是怨勝眾生,謂修善時,為魔障礙者; 三是苦逼眾生,謂在三塗者; 四是闇覆眾生,謂恒行不善者,由不識業報故; 五是住險眾生,謂不樂涅槃者,由生死險道不斷絕故; 六是大縛眾生,謂外道僻見者,由欲向解脫,為種種僻見堅縛所縛故; 七是食毒眾生,謂噉定味者,譬如美食雜毒,則能害人,善定亦爾,為貪所著,則便退失; 八是失道眾生,謂增上慢者,由於真實解脫道中而迷謬故; 九是非道住眾生,謂於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 十是瘦澀眾生,謂諸菩薩於二聚未滿者。
如此十種眾生,是菩薩大悲所緣境界。」
《大智度論》:「復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
瞋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
以是之故,應修忍辱。
若眾生加諸瞋惱,當念其功德:今此眾生雖有一罪,更自別有諸妙功德。
以其功德故,不應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