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三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既爾,此文何故不說不退菩薩?

文章索引

 
問︰既爾,此文何故不說不退菩薩?
 
答:即攝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彼攝在此阿羅漢中,從本說故,故彼〈決擇〉之文,不違此中說義。
 
三乘有學金剛心位雖斷煩惱,我執種無,以時少故,彼論不說,此亦不論。二乘有學迴心向大,不名不退,起煩惱故。
 
下第二說。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
 
此即護法菩薩亦假為二義,於理無違,即同前師也。
 
下文有二︰初述不退菩薩體,後顯名捨。
 
此義意言︰三乘無學、直往菩薩八地已去,亦捨此識,名不退者,行亦不退,於未得法亦復不退。
 
四理證知︰
 
一者、一切煩惱永不行故,八地以去,無漏相續,無現執藏,故可說捨。
 
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此第二理。
 
《十地論》第十卷說,第八地已上菩薩於無相海任運而轉,諸佛勸等,乃至廣說。剎那剎那,真俗雙運,以無功用,故任運轉。
 
能諸行中起諸行故,
 
此第三理。
 
《十地論》說,初地至六地,名為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八地已去,名為廣行。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是故名少;第七地雖亦然,以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勝前六地,故立大名。前五地中雖合此難合真俗雙行,然極用功,方始能起。此第七地雖未任運,少用功力,即能現前,故與前異,立其大名。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名為廣。
 
然舊《地持》云,勝解行已去,名少;初地至六地,名大;七地已去,名廣。以見道前,一行中修一行,故名少;次六地中,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故名為大;七地已去,真俗雙行,名為廣。所望不同,不相違也。
 
今〈菩薩地〉、《瑜伽》七十八卷說初劫名波羅蜜多,第二劫名近波羅蜜多,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
 
此約波羅蜜多別,亦不相違。
 
然初地已前,於六波羅蜜,一行中修一行。
 
初地已去,於六波羅蜜,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七地已前,唯於六度,唯有修一,以一切行而莊嚴之;八地已去,於萬行中,具修萬行,然所修願、力、智度,漸次勝前,別立其名,非唯修此。今第三證,與彼文同。
 
剎那剎那轉增進故,
 
此第四理。
 
謂八地後,無漏相續,無有漏間。又彼亦無未得之退,故能念念增進諸行。勘《十地》、《地持》及〈菩薩地〉等,彼謂從此八地已去,於初剎那能得過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惠一倍,第二剎那更倍前念,如是展轉勝進倍前。
 
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此四因中,初因簡解行地已前,十地菩薩能伏煩惱畢竟不行,非第七識,今通七識;第二因簡前六地;第三因簡第七地;第四因簡一切地。由四因故,直往菩薩八地已去,方名不退,捨賴耶名。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
 
上解不退。下解捨名也。
 
第七識等煩惱,我執現行無故。
 
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此師意說,無現執藏;《瑜伽》說此即名為捨,以阿賴耶是藏義故;此亦說彼名阿羅漢。三義具故,如前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