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三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第八識有多名?

文章索引

 
問:第八識有多名?
 
答: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
 
上來已廣阿羅漢訖。
 
下正解捨。
 
於中有二︰初列異名;後頌以下,方正明捨。
 
一切有情皆有此體,故隨別義,立種種名,名非一故。於有情中,有成就此名,不成就此名,如下分別。
 
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梵云質多,此名心也。
 
《攝論》第一云「由種種法積集種子」等,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熏種於此識中,既積集已,後起諸法。故說此識名為心義,心、意、識中,心之心也。何以得知心是此識?《攝論》等云:「心體第三,離阿賴耶識,不可得故。」《對法》第二亦有心義,與此不同。彼攝法異,據一邊說。
 
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
 
梵云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諸種、有色根故,此通凡聖。
 
《攝論》第一云為「取所依」,唯在凡夫一染義說,非通諸聖。《雜集論》等、第七十三、《解深密》同。此亦能持根依,然據勝說,約根為論,至下自知。
 
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
 
「所知」者,即三性。
 
與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攝論》第一〈所知依品〉是。
 
此所知依,阿賴耶識之別名也。
 
故《中邊》云︰「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識有。
 
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
 
即與諸法為種子義。
 
前第一名心,是積集種在其中義。
 
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
 
《攝論》無此一名,如《雜集》第二、《瑜伽》七十三,皆有此名。
 
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此言「等」者,如小乘,名根本識;如《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亦名為意;及《寶性論》等眾名,如別抄說。
 
此通有無漏及若凡若聖,名「一切位」,即是相續執持位名。
 
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
 
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與雜染法互為緣故,我見緣故。
 
此文,雜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雜染等法不失故。
 
我愛緣之,為執藏義,即識為所藏。
 
又始終為論,此能執藏亦通無漏。
 
始終為論,此為所藏,不通無漏。
 
諸佛位中,非所藏故,我執已盡,又不熏故。
 
此中名藏,故不取能藏,唯在因中,以得其名,故略不論染為能藏義。
 
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此在異生、二乘有學、七地已前菩薩,現行我愛緣故。
 
若爾,二乘金剛心時,有學所攝,何故不除?
 
略故不說。初師、第三,隨理應說。
 
非無學位及不退菩薩,以彼非有雜染品法執藏義故。此中長讀,文勢亦遠,謂非無學及不退菩薩有此雜染執藏之義,即無學聖、不退菩薩無此我愛執藏位名。
 
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此意顯是引果義故。有漏無記,名為異熟,與因異故,從異熟因所生起故;無漏是善,非名異熟,非與因異及異熟因生故。
 
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此名唯在異生、二乘有學、無學及第十地已還菩薩,皆有此名,有漏果故。
 
金剛心菩薩云何猶有異熟識名?
 
有漏皆捨故。由此義故,種子生現異時,說云此心菩薩未捨此識,以此文證如來地方捨故。
 
若不爾者,爾時已捨,何不名佛及不說此位已捨此識?
 
既不名佛及不說捨,明圓鏡智此時未生,入如來地,方捨此識,智方生故。若說金剛心已捨此識,今此但約多分為論,亦不相違。其如來地純無漏善,無無記故,如《佛地論》第三、四等諸淨中說。
 
此小乘名窮生死蘊、有分識等,與異熟識分位相似,生死盡故。若約斷縛說,即二乘無學無有此名,彼二乘無學已斷生死縛故。前解為勝,八地菩薩分段生盡,不名捨此異熟識故,更無死此生彼處故。
 
此准能緣以分三位︰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名染汙末那緣阿賴耶;
 
二、法我見相應,名不染末那緣異熟識;
 
三、但為末那緣阿陀識。若平等性智相應,通緣三位。七地以前緣阿賴耶,執藏之義未捨故,緣餘二可知,仍加緣無垢識,以能緣從所緣分三,所緣亦從能緣分三。
 
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
 
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為第九識者,非也。
 
然《楞伽經》有九種識,如上下會。
 
此無垢識是圓鏡智相應識名,轉因第八心體得之。
 
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今顯此識唯如來有,無漏善法不可熏故,即顯無漏諸法種子皆是因中已熏滿足,佛果已去,更無熏習。前佛、後佛無差別故,功能齊故,若受熏時,功德異故,如《佛地論》。
 
有為無漏皆不受熏,是無漏故,如涅槃等。金剛心菩薩等既有二說,若已起者,時少故不說。
 
如契經說: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此即《如來功德莊嚴經》頌也。證無垢識,圓鏡智俱,此頌易知,故不須釋。「界」者,性義等,如下當解。然此本識三位差別,下第七識三位別中,自當別對,巨細料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