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計畫緣起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明菩薩四緣發心,如云:「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云何四緣?

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There is still light in the dark night", Wang Muti, full of six feet, ink paper. 《暗夜之中依然有光》,王穆提,六尺全開,水墨紙本。〔第十二回東京現展〕〈獎勵賞〉,日本東京都,日本國立東京都美術館,2024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麤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前言:
 
最後身菩薩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說修正四依,如說:「云何菩薩修正四依?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又諸菩薩如實了知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如是菩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菩薩以理為依,非以補特伽羅為所依,並於所證真實義,心不動搖。故《瑜伽》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既於真實義不動搖,又以大悲為本。《瑜伽》本係出一切有部,故重對法,然菩薩對法論中,亦倡三性、三無性真義,以眾生不知、不解、不證,故而不明三轉法輪之真勝義諦。
 
故《無盡意》又說:「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憫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余潤,所謂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為真實義。即信受真實義,如何又依補特伽羅?
 
《宗鏡錄》云:「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然俗人執識之見分為我愛,執識之相分為幻有。故聖 龍樹菩薩於其《大智度論》明示修毗曇者恆執一切法有、為對,錯解空性者繆執一切法皆空宗,錯執因果亦空宗,是為惡取空宗。以是故,是以三轉法輪為我 世尊重演妙道,一切唯識故。初阿含觀五蘊無常、苦、空、無我。次方等觀一切法皆緣起、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法法無性義。末後倡演最勝妙道唯識正理,直趣真空妙有、雖俗諦契證萬法唯識、唯心所現。然於真勝義諦心言俱斷、雙唱亦真亦俗、非真非俗之不落有為、無為之圓成實性,何為圓成實性?一切法、法性本清淨義 故。是故,名言唯顯境、表義二類,法不落言詮故能以文字述記、性則一切法無自性義故而非修得、乃所顯得之勝義勝義諦,是為一真法界。
 
《密嚴》為《大樹》、《華嚴》等諸經奧旨宗義,非一般凡、愚能契、能證、能會。今者《瑜伽》所演菩薩真實義者,雖不明言《密嚴》大義,然修學菩薩乘者,亦應當如此依教奉行,由聽聞、思維、修學漸次證踐。《大寶積經》亦演實證妙趣義,唯我凡夫二障覆閉、無始無明薰之甚久,故無始劫以來,轉生人同分者,莫不以色身、族姓、財位、眷屬為我、我所,錯執之為真我、實我、第一義我、我所有。殊不知此受用我、我所之見、相本屬諸法因緣和合、異熟果報所變現,是為幻化、無 常、苦、無我之無自性、純異生愚夫之遍計所執性也。慈恩基師於《成唯識論述記》中云:「本頌成中道之義著,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即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 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楞伽》五種姓、《大般若》四種姓, 義在詮旨菩薩本性種性,或阿羅漢位捨異生性障。
 
《摩訶般若》 明薩陀波崙菩薩為求法、求滿足般若波羅蜜故,施身等行,如說:「薩陀波崙答言:『賣與婆羅門,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長者女言:『善男子!作是賣身欲自出心、髓、血,欲供養曇無竭菩薩,得何等功德利?』
 
「薩陀波崙答言:『善女人!是人善學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是人當為我說菩薩所應作、菩薩所行道。我學是法、學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眾生作依止,當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丈光、無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無礙一切智見,以無上法寶分布與一切眾生。如是等諸功德利,我當從彼得之。』
 
「是時長者女聞是上妙佛法,大歡喜,心驚毛竪,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甚希有。汝所說者微妙難值?為是一一功德法故,應捨如恒河沙等身。何以故?汝所說者甚大微妙。汝善男子!汝今所須,盡當相與,金銀真珠、琉璃頗梨、琥珀珊瑚等諸珍寶物,及華香瓔珞、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等物供養之具,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汝善男子!莫自困苦其身。我亦欲往曇無竭菩薩所,共汝殖諸善根,為得如是微妙法,如汝所說故。』」
 
薩陀波崙菩薩尚且如是,我等愚癡凡夫如何能生不精進心?不慚愧心?為啟後學開建三時教之義磲。《菩薩藏》義者,為菩薩對法論之摩怛理迦、莊嚴佛事之義,然勝義者,唯離言去相顯性之真如法性,今之以文字般若書諸法界,契入諸佛奧底,菩薩修學內、因、醫方、工巧、乃至聲明五明者,義在自利利他、諦觀諸法緣起善巧、方便度引異生俱菩薩種性者,開佛知見、逆生死流之大海。廣引菩薩利行諸事、實無度盡眾生莊嚴事,以一切法無自性、依他清淨亦圓成、圓成實性唯真如勝義 故。奉行者,依此入門論述作引三轉法輪之修道次第、菩提開演,必為菩薩種性之悲願俱覆、利行、同事。冀此菩薩真實義共修契證如是因、果、本、末、究竟等之三自性、三無性義。
 
 

願景:
針對經論除了進行原有的卷數外,採用EPUB3與PDF格式繁體中文電子書數位化,推行重新斷句與編輯校對、新式標點符號,方便學人學習中觀、唯識與阿毗達摩的經論,讓學習佛典的法友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平板、電腦閱讀與做筆記等重點。


計畫:

目前本會計畫主持人 王穆提居士已經編校或撰寫《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二十七部、《三論吉藏大師合集》十七部、《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身六足論》、《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以及漢語佛教唯識、中觀、阿毗達摩等佛教經論與註解、隨筆、問答著述已經超過三百種法寶。

 

若要另行印刷紙本流通贊助,請與我們聯繫: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一問:什麼是疏文斷句?

答:如王穆提居士《唯識春秋》〈文本與脈絡〉內說:「研究或者學習佛法、佛典,應當朝向文本與脈絡兩種方向去重視。遇到有疑問,則需要收集諸家多本去做對讀,而不是依照自宗的解釋,並且一一列出各種文本解釋之意義。而脈絡呢?則是去理解當時代中所產生的經論註疏各家之依據文本之背景、時空、詮釋者、翻譯三藏之地理位置,最好連註疏者所根據之經論翻譯年代去思考當時為什麼要去這樣的註解或者詮釋,畢竟像陳、隋之間的天台智者大師並不會引用大唐 玄奘三藏翻譯之經論,時代不同故,所翻經論梵文亦不同。

收集文本並且自身透過斷句、標點、句句字字與文句中的空白去分析文本,過程辛苦,但會減少自己對自宗情感上的依賴,而脈絡則會理解當時之時空背景、人類學上之各種歷史依據,如此方不會過於維護自宗,而顯得非理性的研究與學習,每個眾生都認為自宗最勝,然實際上卻遠離了理性的學習佛法。

諸多人為什麼會落在對八、九識、真識、真如等錯解,原因就在於對文本、脈絡二者並不理性的看待。也有許多學者採用西歐哲學諸如康德、黑格爾、尼采、傅柯等作為比較,實際上方法類似比較宗教學。根據文本、脈絡而將同一時代相關諸義經論疏解按照不同語系諸如漢、藏、日、越、韓、巴、尼、中亞語系、傳承、作者去思考,方能去除非理性上的情感依戀、也不會妄自造出文本本身上未說之義、更不會曲解他宗之義。

實際上,許多世俗上的事情也需如此看待,避免自己隨時因為情感上的依賴而帶入偏見。」

王穆提居士《唯識春秋》〈能自省察〉內以明疏文斷句之重要性,如說:「先前斷句編輯了窺基大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本沒有顯示完整的《成唯識論》論文,所以只好一句、一句的加上。加上後,再重新檢視《述記》內文,發現諸多法義需要一句、一句的斷句,就像是大論《批尋記》那樣的方式,過程艱辛,比寫程式還需要花費時間,工作之餘,再花費心力,頭髮逐漸變白,花費數月光陰重複校對編輯。

近幾年來再重新深入日本諸位法師關於中觀、唯識著作,沒想到的是,早在西元一千餘年,位在日本九州福岡崇福寺的湛慧法師在註解、集成的四十五卷本的《成唯識論集成編》也是如此,大正藏本也沒有加上《成唯識論》、《述記》兩者之原文,僅是簡述,然湛慧法師對於《成唯識論集成編》內的註解也是一句、一句的詳細說明,並不是一段一段的註解。足見這樣的工作,精讀、精解的方式,只要是想要更深入其中者,大抵皆會如此進行,避免囫圇吞棗而得蛇為龍。

為什麼能夠發現這樣的註解方式?因為湛慧法師的註解比對自己對於《述記》的斷句後,發現原來他是根據一句一句而非一個段落的方式註解,至上八、九成以上是如此。如果自己先前沒有一句一句的斷句《述記》,則根本不會察覺古德之用心處。與一千兩百多年前的時空交錯在一起,也是因為自己要下功夫。」

最後,重新編輯疏文斷句版,主要在於讓學人有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方向,如後學《唯識抄》《玄奘三藏譯撰全輯》序文:「《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全輯》依台灣 光中法師《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內之〈大唐奘公譯經目錄〉經論先後次序排列編號,如《緣起經》,即001.《緣起經》,如下表所示,學人可依次序一一閱讀學習,以進行對於奘師所翻經論有一個系統性的學習。」

 


二問:佛教藏經斷句或者重新編輯之時,務必需要注重之事?

答:如王穆提居士《唯識春秋》內文:「為什麼佛教經論需保留原始文本如論、述曰等藏經之原文?如《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提及何故本論置曰字:『然俱舍論有歸敬頌及長行釋,並是世親菩薩之所製也。攝論唯有歸敬偈無長行釋,本釋兩論作者不同。今同攝論,又准俱舍論等。正宗頌前皆置頌曰之言,長行冠以論曰,今論亦同。頌之言不通長行,論通二種,今云論云亦無巨妨。自下牒文皆唯云論不加云字,諸論皆置曰字。』即知長行冠以論曰,不可隨編輯者意而刪之。」

「但凡若重新編輯、疏文、斷句、對讀整理或者詮釋經論者,務必且切莫隨意更動經論文句之位置,如顛倒經論文句上下位置,以及切莫刪除藏經原有之論文,否則將成大過,何過?無能生信之大過故。倘若要刪除或調動經論內文也應當說明一二,避免讓未來學人造成誤解。...對於佛教經論之一字一句務當思維,如此方能入法門而不生誤解。」


三問:本會未來出版方向為何?

答:除於佛教藏經之中關於法相唯識、般若中觀、阿毗達摩、天台宗、三論宗、淨土宗已經整理為疏文斷句版、註解本之外,也已經逐漸編輯、撰寫關於漢語佛教日本方面之傳承法寶。未來期盼能一一註解上述相關之佛教藏經法寶與闡述撰寫相關法義流通於世,以報佛恩。

 


 

菩薩藏佛教學會,目前已經出版: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中觀、唯識、阿毗達摩論疏三百餘類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共二十七冊)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共十七冊)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冊)

300《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唐 玄奘 譯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304《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

299《攝大乘論及釋》疏文斷句七種合刊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彙整

303 唯識宗念佛法門〈唯心念佛〉 日本 解脫上人 貞慶法師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307《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308《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309《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310《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