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執取意識能生一切法或無漏即真如者,彼等所執更為離譜,若許,則彌勒、無著二大士亦不必說阿賴耶識成大王路,說大王路者乃令有情轉依真如而證無漏清淨依他。若許意識,「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者,謂異熟體有情本事不待今時加行而轉無記意識,及可了知所緣行相樂苦受等相應意識,是二意識應一身中一時而轉。」
中元節本為住民以豐收土地而感念大地所發,爾後轉變為祭祀天、地、水三位一體之地官,源於漢、始於《儀禮·覲禮》,後又與巫覡宗教合流。如袁桷《燔柴泰壇議》提及:「《祭法》亦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此中即取自《爾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
修學唯識學或者說為彌勒學、慈氏學,最為困難的並非為彌勒五論或精通唯識因明等論的一本十支論,而是修慈心三摩地,特別是實踐彌勒菩薩行,倘若說學唯識宗而不學彌勒菩薩行,則了無有益處,徒增聰慧而無能生出離等逆生死流想。
何謂名言?謂表義、顯境。是故眼見色法而生種種分別功能,則歸為顯境名言,現行故。成唯識論云:「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卽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卽能了境心心所法。」何謂名言習氣?論卷八又云:「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卽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卽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
《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對於二乘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定義,如該論卷第八十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
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
東瀛長屋相國於千僧衣緣繡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然觀察今之網路諸友於心何在?曾經受得他人所贈物,於今則全然忘卻,顯見諸學子常自言一乘種性、菩薩種性,多為無義。然何謂一乘、菩薩種性?亦即大悲菩提心,以所緣所知境眾生所受苦為己受苦,眾生,不是你所愛即修慈心、悲心,此中所愛者容易,然大悲者,如佛本生說,一切令己樂、苦、非苦非樂受之眾生皆希冀彼等解脫。
略談月稱論師《入中論》犯相符極成過 王穆提 月稱論師《入中論》言:「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講記》解:「此二句總破。所知謂境。若謂心有,境亦應有;若謂境無,心亦應無,二無差別故。」此中月稱執唯識宗以為心識實有故如此而說。 以下根據《成唯識論》、《辯中邊論》、《成唯識論料簡》、《掌中論》分別說明唯識正義。
戰爭是對人類文明的毀滅,暴力是對人性善良的敗壞。 只要是人,不論意見多麼相左,都不應當見他人悲劇而心喜,這是2022年,不是1800年,人類要獲得進步,應當是從心智與同理心去增上,而非始終認為暴力才是最好的手段,一個人使用言語的暴力、行動的暴力去面對現代的文明社會,只是讓自己顯現的更加野蠻。只要是人,都應當期盼這個世界不再有任何的暴力發生,否則,當人為何?如果你希望暴力能解決問題,言語上、心理上、...
一、曬經活動,記得以往大學佛學系也常做此等活動,一般台灣大學皆有《大正藏》等藏經提供學生借閱,加諸各自的佛教社團又各自有收藏藏經,所以時常能見到各種曬經活動。 台灣書籍修復師: https://www.twreporter.org/a/art-behind-art-book-repair-asobookmaker 記得中國也有此類工作,諸如古籍修復師等,此等職業尚好,可惜常常頒獎一個獎牌之後,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