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發業潤生等義

一、曬經活動,記得以往大學佛學系也常做此等活動,一般台灣大學皆有《大正藏》等藏經提供學生借閱,加諸各自的佛教社團又各自有收藏藏經,所以時常能見到各種曬經活動。

 

台灣書籍修復師:
https://www.twreporter.org/a/art-behind-art-book-repair-asobookmaker

 

記得中國也有此類工作,諸如古籍修復師等,此等職業尚好,可惜常常頒獎一個獎牌之後,就無後人問津,所謂的傳承文化並非僅只一面獎牌,而是日日做,反覆的進行重複的工作並且傳承下去。

 

二、可以建議貴寺學員僧俗是否願意一起進行數位化?像是台灣香光尼眾圖書館將朱裴居士《菩提樹》雜誌數位化:
http://www.gaya.org.tw/library/ejournal/bodhedrum/index.htm

 

或者像是台灣《南瀛佛教會會報》:
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ny.html

 

都是不錯的工程,當然,進行數位化格式除PDF之外,尚且有更多格式可選擇。

 

三、從法師於俗家後出家,也算是我們有緣份,僅有四百餘封信函,若未來有因緣,我們也會有見面的一天。

 

四、格式乃從公司使用google企業服務的mail一一統一使用eml匯出使用,不知格式為什麼會有變化?可能是用「SysTools EML Converter」轉檔所導致?似乎此軟體有免費與收費版,若為收費版本是否會更為精準?其實,email格式若於未來能轉化為能自動建立各種訊息流提供匯出成為電子書格式,應該會更好,現行的mail格式已經幾十年不變,很奇怪。

 

五、網站上回函關於X字已經轉為X,後面若有法師即加入法師,若法師自稱XX,則以XX取代。

 

六、後學不知現今中國佛教圈現象,僅只能從過往於中國各大城市參訪佛寺、親見各種現象與網路上以及一些法友了解一二,法師有自己的顧忌也好,若日後能前往印度等國修學亦好,佛教應該單純些好。

 

七、關於名言,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論: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

述曰:唯「第六識」能緣其名,能發其名,餘皆不緣,亦不能發。

即唯詮義音聲之差別,簡非詮表聲,彼非名故。

「名唯無記」,《瑜伽》七十二「五法」中說故。

聲自性唯無記,然聲有表,是業性攝,以能表思,名為「三性」,體唯無記。

名非業性,故從聲本,說為無記。

然名是聲,屈曲差別,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

然因名故,心隨其名,變似五蘊、「三性」法等,而熏成種,因名起種,名「名言種」。

一切熏種,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熏種,有因外緣,有不依外。

不依外者,名顯境名,若依外者,名表義名,以分二別。

然名自體不能熏種。

問曰︰如緣五境而熏種等,亦依外緣,何不別說「因義」熏習?

答︰境非勝緣,因境而心熏,但是顯境所攝。

有能詮之法,令因起執,流轉生死,帶此勝用為緣而熏,故立表義名言熏習。

又一切法,名為先故想,名在於內發,詮召法勝,但說依名,不說依境。

若依「無漏」名熏種,此唯「無漏善」。

內名為緣,熏五蘊種,心變似故。

雖亦依句等而成熏習,總說為名。

詮召諸法,名最勝故;從勝為目,但說名言熏習;名言進退,攝句、字故。

論: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述曰: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顯境故。

此「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法,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如彼故,名之為名,體非名也,名體是彼不相應行故。」
此中所言與應成中觀解名言不同,即知,奘門基師解名言者,表義名言以第六識能緣其名、顯境名言為前七識見分等心顯所了境故為其名言,若說為不同功能作用亦能此解,然於六、前七識所攝名言各自不同。

 

八、大論談語言由尋伺所發起,又說「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相?謂於尋、伺,心生棄捨,唯由一味,於內所緣而作勝解,又唯一味,平等顯現。」既有「內所緣」,即知無語言然卻有顯境名言,如七、所舉「一切熏種,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熏種,有因外緣,有不依外。不依外者,名顯境名,若依外者,名表義名,以分二別。」



九、「自性是有相收」等語可再參閱《攝論》、《對法》。

 

十、發業潤生,基師《述記》此段解好:「**論: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述曰:次別解也。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即通一切總報、別報、現、後等業,除無記業及無漏業,皆名為業,能感異熟生故。

惑者,即是發業潤生煩惱。

《對法》第四「一切欲界分別煩惱皆能發業,皆是不善,任運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即修道我見、邊見及此相應貪、慢、無明,皆非不善。上來數明。

然《緣起經》上卷云︰『若由欲愛造諸福行,彼信為依,乃造斯行。由於生死起定信故,此愛及取由信攝伏,我施設為有覆無記。若法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行,無勝功能。』以此文證,故離我見等俱起法亦有獨頭愛等無記。即緣後有起愛,潤生愛等,或餘本有位起此愛等,亦是不發業者。及除上界無明等發業者外,餘一切不發業惑,餘者皆是此中發業惑攝。餘隨起有覆等,是潤生攝。若助發潤,即通一切。」此此即知一切有漏善法起愛亦能潤生,是故一切世俗善法不可依止亦是此義,異生有情於此而能潤生故。

 

十一、其實不若閱讀淨影寺慧遠《大乘義章》,總分二百二十二門,此論影響華嚴宗等宗之建立,另可再閱讀日本 珍海(西元1120-1157年)《八識義章研習抄》,師精通三論、因明。

 

十二、對於唯識宗之理解,最好依奘門基師四重二諦義解,而非僅只二諦義去理解三性說,依唐音漢語之雅語可節省諸多佛法上之溝通、理解與思考,畢竟有《法相辭典》等可供參酌,若採用現代語言,則現代中文圈除兩邊外,另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彼等不見得會懂台灣之白話語。

 

 (圖片說明:日本奈良南都七寺之大安寺,著名的空海大師其師 勤操即於此,另外大安寺伽藍的建造者為道慈律師,另外還有來自印度的菩提僊那、越南的佛哲皆曾經於大安寺,所以說,日本沒有來自印度的傳承,乃是錯誤的說法。菩提僊那將華巖經與真言傳入日本。《遊方記抄》內所記錄之《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即紀念菩提僊那法師所撰之文,為由其弟子修榮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