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東瀛長屋相國於千僧衣緣繡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然觀察今之網路諸友於心何在?曾經受得他人所贈物,於今則全然忘卻,顯見諸學子常自言一乘種性、菩薩種性,多為無義。然何謂一乘、菩薩種性?亦即大悲菩提心,以所緣所知境眾生所受苦為己受苦,眾生,不是你所愛即修慈心、悲心,此中所愛者容易,然大悲者,如佛本生說,一切令己樂、苦、非苦非樂受之眾生皆希冀彼等解脫。

 

生命教育即是不自殺、不他殺、不見做隨喜殺,只要涉及與此三類相關之行,不論是斷他人命與否,皆為隸屬殺。當醫生的,只看到技術與否,而未重視生命教育,也是徒然。當老闆的、當神職人員的,舉凡一切世俗職業若未重視生命教育,輕忽任何自他的生命,縱使口說不殺生,然心行亦生殺心、讚嘆殺心等,亦屬違背戒學。《大論》言菩薩與聲聞犯戒在於心起念亦犯。

台灣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即以「『簡報、繪本、電影欣賞為媒介』教導學生保護自已、認識性別、討論家庭結構一離婚議題、親人死亡議題,進而自我覺察、職涯探索與情感議題。從愛自己到尊重他人。」除了了解何謂生命,同時也了解何謂死亡,只有了解生命的生與死,你才會逐漸培養懂得生命的可貴。

《知北遊》藉黃帝與知問答,黃帝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黃帝說:「生,乃是死之同類;死,乃是是生之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人之誕生,是氣之聚合,氣之聚合而形成生命,氣之離散便是死亡。如果死與生是同類相屬的,那麼,對於死亡,我又憂患什麼呢?」

如果作為成年人都不懂得生命教育,又要如何去教育未來的有情?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