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略:有生緣故有老、死,老死並非有自性作、他性作、亦不是自他性所作、亦不是非自他性作無有因作。
如窺基大師引《維摩》、《阿含》證「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後又言大論識住義,以根本第八識現行、種子為染淨心而有情染淨故,貪種子現行即貪心、瞋種子現行即瞋心,愚癡種子現行即愚癡心。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云何,阿難!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
「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
前兩頁為日本學者編校《集論》、《雜集論》。後兩頁為本人《集論》、《雜集論》。日本學者也是一句、一句的編校論書,而非採用《大正藏》原文方式,為什麼要這樣做?做過的人才知道,只有一句、一句的編校,才能真實的了知論義。(如下所示)
漢字文化圈民間信仰最遠可追朔中國夏部落,然多半以周天子所居之中原信仰為豐,又多融入周易等學,是故了解民間信仰即能稍微了知中華文化一二。關帝信仰於民間神祇信仰正史可考者當為宋,日本諸如足利尊氏和水戶黃門特奉關帝信仰,現今神奈川縣橫濱亦有興建關帝廟,而日本足利尊氏於南北朝 · 貞和年間(1345-1350)信奉關帝信仰而建立於京都左京區真如町靈芝山大興寺,該寺目前為臨濟宗東福寺派。台灣則一直保存這類的...
前言: 無著菩薩《顯揚聖教論》關於唯識教理之建立,唯識宗並非僅由 世親菩薩傳承,而乃由 無著菩薩即開始傳揚。一分學人不信受 無著菩薩八相證阿賴耶識教,若不信受,則信現觀未能生起,既不能信現觀,則當然不信受無著菩薩所言聖教,故有諸謗。又有一分學者舉宏唯識者乃世親菩薩所傳,非無著菩薩者,於此言非無著菩薩所認可之唯識教,然於此即知,無著《顯揚》分明傳揚唯識教理,彼等學者何故不知?故彼所言如同戲論。彼等又...
《法相辭典》擷取阿毗達摩論文原文解釋名詞,於此可借相觀心,毫無編輯者朱居士之解釋,純粹為論文解釋名相義理,所謂名、字、句身等,如慈恩基師云:「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此中,且依倍倍增長而作其法,合有五剎那所依之聲於心上現,不可為難。此依一句事究竟,說字、名、句、聲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約一頌一段,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無邊。」於此字、名、句等能作觀心心所,又如〈五心章〉所言。
有言心氣合一為佛性,那是很有問題的,其實那與中國道家的功法相當。又或者說練習吸、滿、消、放等入中脈,進而配合入、住、出氣,而使身口意三業轉為法、報、化三身,最後明空不二、心氣合一。彼等對於三業、三身定義不甚了解,故最後與道家相同,認為達到心氣合一即是一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