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轉相依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略:有生緣故有老、死,老死並非有自性作、他性作、亦不是自他性所作、亦不是非自他性作無有因作。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略:名色緣識而生,名色並非有自性作、他性作、非自他性作、亦不是非自他性作無有因作。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略:彼識緣於名、色而生,故彼識非有自性作、非有他性作、非自他性而作,亦不是非自他性作無有因作,識緣於名、色而生故。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略:此中先說名、色並不是有自性作、他性作、不是自他性作、不是非自他性作無因作,說為名、色緣識而生,於今,又說名、色緣識,又為何義?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略:猶如有三支蘆葦於空地而立,彼此輾轉相依存所以能夠直立於地,倘若去掉其中之一支蘆葦,其他二支蘆葦亦不能夠直立於地,去二支義也是如此。而識緣於名、色亦是如斯義。依緣輾轉互相依存,而得有生長義。

 

《成唯識論》卷第三:「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蘆束,更互為緣,恒俱時轉,不相捨離。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謂五識身,識謂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又諸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恒時執持名色,寧說恒與名色為緣?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略:《成唯識論》於此引《阿含》證賴耶識。此中又言本識既然無有,彼本識自體亦不應當有。名者,受、想、行、識四蘊;羯邏藍者,《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羯邏藍,舊言歌羅邏,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淨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刺藍。」《慧琳音義》十三曰:「羯邏羅初受胎時,父之遺泄也。」《俱舍光記》九曰:「翻云雜穢。」。

慈恩《成唯識論述記》又說「名,謂非色四蘊。第八緣初相現行及種,但緣名種,不緣現行,亦名緣名。」如云:「問︰既唯緣此,更無餘者,何故十卷《楞伽》說云,阿黎耶識緣名及相,猶如毛輪?

答︰名體即聲,聲是能詮,說緣其名,意說緣聲,如言緣相,意在根等。不爾,心等相應是彼所緣。又相者,即色蘊,有相顯故。名,謂非色四蘊。第八緣初相現行及種,但緣名種,不緣現行,亦名緣名。

又解︰相者,即執受、處,俱名為相。相即相分,見分所取。名者,四蘊,即心、心所法,自證分緣,許自緣故。又相者,即器、有根身,現可知故;其諸種子,總名為名,相難可知,唯以名顯,故名為名。」

又名、色者,基師《瑜伽師地論略纂》云:「此依雜體,非說別體」,如說:「經說『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者,此依雜體,非說別體。不爾,如何得成五蘊?或通依非異熟名色五蘊,說識初生更互為緣,第七識等名名中識故。若雜體者,《唯識論》云:「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四種。六處與識,總別亦然。」具如彼疏釋。此等唯種,說現行者,准識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