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蘭那鳥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略:佛以嗟蘭那鳥種種雜色譬喻心亦是如此,如貪欲、瞋恚、愚癡等,心惱心淨眾生惱眾生淨,猶如畫師喻。隨分隨時善觀察心,知心隨意能畫種種境。然根據《阿含經校注》:「嗟蘭那鳥:雜色之鳥。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三·蘊相應·繫繩(二)》作「名行之畫」,即當時外道用來遊行勸世的業報德行之彩畫。」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四末:「《維摩》等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其《阿含》等,亦有此文。今言心染故情染等,此如《瑜伽》五十四卷「識住」中解。此中意說,以本識現、種為染淨心,令有情染淨。即當《攝論》染淨章,染章即三雜染,淨章即是世出世淨。」

略:「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者,依無著菩薩《顯揚》解:「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此中作唯識真如作意解。

「識住」者,《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薀由住差別。」

然據《成唯識論述記》本文解,依本識(阿賴耶識)現行、種子而有染、淨心,令彼等有情眾生染、淨故。此同《攝論》三雜染、世出世淨義。

三雜染者,據《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解:「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

世出世淨者,無性菩薩《攝論釋》解:「所言淨者,謂世間淨及出世淨。暫時畢竟伏諸煩惱,永害隨眠,由諸靜慮、等持、等至及聖道故。說此淨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廣如前說。由靜慮、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說,無所罣礙。」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