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論識住義

如窺基大師引《維摩》、《阿含》證「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後又言大論識住義,以根本第八識現行、種子為染淨心而有情染淨故,貪種子現行即貪心、瞋種子現行即瞋心,愚癡種子現行即愚癡心。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所言「識住」:「云何住差別?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略:大論說識住義,何以四識住有所差別?以識安住乃根據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貪、瞋、癡、慢四依取所緣,如識隨色住,故名為色識,緣色法為境界故。又以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等義言無漏識住義。緣諸煩惱事與屬彼煩惱為依取所緣,為識所緣性故,識之所緣故,彼識煩惱以貪愛為所緣,故名為趣所執著事,若不執著則不能趣亦不作所緣,有貪愛故有為煩惱所緣義。又由貪欲等身繫為異生發業所緣,故名為緣所緣事。又隨逐於彼二隨眠名為建立事,見識所緣事故。異生補特伽羅既然未斷貪欲亦未能厭離、對治喜愛等受,故所潤識以能取、能滿未來異熟身,以無能捨異生性故流轉相續決定義,名為識住。

 

...。

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蘊由住差別。」

略:再者,異生各種心識自性並不是染,由此佛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之故。何以故?不是心自性畢竟不淨而能生種種過失之故,譬如眾生貪、瞋、癡等一切根本隨煩惱等。然此貪、瞋、癡等煩惱亦不獨自作為煩惱因緣,例如色蘊、受蘊等,何以故?以貪、瞋、癡等煩惱必定無有獨於識性而生起種種染愛,譬如於色蘊等,所以唯識並不建立識註,此唯識蘊由識住有所差別。

 

《成唯識論述記》後又說:「此總中言,染淨諸法以心為本。若有漏、無漏、常、無常、有為、無為,染淨之法皆以本識為本,故言心染情染,心淨情淨。此言有為等法,總句;無為法等,別句。染淨之法,至下當知。有漏現行依心生,種子依心住,心受無漏現行熏,持彼無漏種故。

略:述記又說:「此總中說,眾生染淨以心王作為根本,如有漏法、無漏法、常法、無常法、有為法、無為法、染淨之法皆以第八識根本識作為根本,所以才說心染汙有情染汙、心清淨有情清淨。此中所說有為等法是為總句;而無為法等乃為別句。有漏貪、瞋、癡、慢等現行乃依心而生,而種子乃依心而住,第八識受無漏現行薰生,能持彼無漏法種之故。

又解:初句如前。「因心而生」者,謂有為現行法皆因種子心而生。「依心住」者,謂有為現行法皆依現行識法而住。「心受彼熏」者,謂本識現行,受染淨有為現行之熏,釋上「依」、「住」。「持彼有為之種子故」,釋上「因心生」。隨心染淨,有情染淨,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為有情故。

略:然「因心而生」者,即是一切有為現行法皆是因為種子存於心而生現行。「依心住」者,即是一切有為現行法皆依現行識法而住。「心受彼熏」者,即是根本識生現行,受染淨有為現行之熏生,作為解釋上說「依」、「住」義。能持彼有為法的種子的緣故,解釋上說之「因心生」義。隨心染淨,所以有情染淨,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做為有情之故。

 

或心體是有情,心染故情染,心淨故情淨。此文有釋:「以心為本」,總句如初。「因心而生」,謂雜染法,即是有漏三性皆是,以相順故,遂別各生。「依心住故」,謂清淨法,有為無漏不順本識故,但說依心住。「心受彼熏,持彼種故」,釋上所由,並通染淨。又「心受彼熏」,是有漏法。「持彼種故」,是無漏法。

又有別解:「以心為本」,總句。「因心而生,依心住故」,並有漏法現行,依種子心生, 依現行識住。「心受彼熏,持彼種」者,即無漏有為法,雖心相違,心受彼現行之熏,能持彼現行種故。後心淨時,有情隨淨。」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末言:「論:又說有情隨心垢淨, 述曰:今《無垢稱經》,舊《維摩》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前第四卷已引證第八訖。不言隨色等有垢淨,故是唯心。」後又說:「若成四智,能入唯識,現在十地。「隨悟入」者,即是地前。或隨經義,而入十地。說四智處,名四智經,然是《阿毗達磨經》,《攝論》但言「如世尊言」,不出經處。」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言:「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

「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略:以不如實知色集、滅、味、患、離,是名為凡愚眾生。於此色集、滅、味、患、離不能如實了知之故,而樂著於色法,樂著色故有取生,於未來世生諸色法,而於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也不能如實知之故,而樂著於識蘊,既樂著於受、想、行、識之識蘊,於未來世生諸識蘊等法,於此當生未來五蘊之色、受、想、行、識蘊不能解脫斷除樂著之故,佛說彼等凡愚眾生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