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其實牟宗三對於天台、唯識、甚至俱舍、婆沙、乃至中觀的見解常常是一知半解,有些囫圇吞棗的不是很精準、或者是前文對、後文錯,或者為大綱則正、細文則謬。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分別瑜伽論》
大乘是佛說,許有對治真無漏道契經攝故,如增一等。---窺基 今年的颱風天特別強大。聽賣素食便當、原籍桃園新屋鄉的大姊說,桃園的災情比台北嚴重。
有言楞伽經所說的大慧菩薩,請說海浪藏識境界法身,明知以真如法身,名海浪藏識也。隨佛答之藏識海常住,若非真理者何云常住?是以他宗意,以法身名藏識,非窺基師義。
問:置作論者,何故經中世尊先說世第一法? 答: 1.答 (佛) 觀所化者分齊說故:「若有一類於諸行中不能如理思惟能起世第一法,無有是處,乃至廣說。」
問:何緣世第一法,唯在色界繫耶? 答:以彼色界能為三道、三地、三根等無間緣。又能引發初法智品,次類智品,餘界不然,故世第一法唯是色界繫。
異生性者,謂不得聖法之有情。得聖法者,謂離異生性。然不得聖法者何?謂未出離生死、俱諸貪、嗔、癡、慢、疑等併諸邪見有情,以其未能現觀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乃至四諦十六心品觀,恆以染汙末那緣彼異生有情所生彼界、彼世、彼境而妄執實有。
「今末代癡人聞菴羅果甘甜可口,即碎其核甞之甚苦,果種甘味一切皆失,無智慧故刻核太過亦復如是,聞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不 礙故名無礙道。以無礙故灼然淫泆,公行非法無片羞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此是噉鹽太過鹹渴成病。經云:「貪著無礙法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大經云: 「言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此人行於非道欲望通達佛道,還自壅塞同於凡鄙,是住不調非不住也。」
法慧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
佛初教觀察苦、集、滅、道四諦起十六行智,前為後後之所依止,為對除眾生執取無常、苦、空、無我而謬執為真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故。然苦諦四行, 一為除眾生於虛妄常倒起無常行。二為除虛妄樂淨倒起於苦行。三為除虛妄我倒起於空行。四即為除此起無我行,空觀諸行我性空故,此觀行外餘我空故,空觀諸行無有我故,此觀行體非我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