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染法,非為解脫

「今末代癡人聞菴羅果甘甜可口,即碎其核甞之甚苦,果種甘味一切皆失,無智慧故刻核太過亦復如是,聞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不 礙故名無礙道。以無礙故灼然淫泆,公行非法無片羞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此是噉鹽太過鹹渴成病。經云:「貪著無礙法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大經云: 「言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此人行於非道欲望通達佛道,還自壅塞同於凡鄙,是住不調非不住也。」


「復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怖畏二邊深自競持,欲修中智斷破二邊,是人不能即貪欲是道,斷貪欲已方云是道,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備此兩失。

又初學中觀斷於貪欲不能得益,放心行不調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此已後常行不息,亦無復益行之不改,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經為證,受化之徒但貪欲樂無纖 芥道益,崩騰耽湎遂成風俗,污辱戒律陵穢三寶,周家傾蕩佛法皆由此來。是住不調及住於調,何關不住調與不調,是名大礙何關無礙,是增長非道何關佛道?如是 調與不調皆名不調。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賢聖行。」---摩訶止觀 卷八(上)智者大師 (方廣本,P.484。大正藏本第46冊)

故有漏染法,無是解脫道,令情執取故。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