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法寶推薦

西元前一百五十年至一百年間,由脅尊者、世友尊者(或可稱菩薩),集結了《大毘婆沙論》,此論關於《因明》三立義:勝彼破、等彼破、違宗破,如《大毘婆沙論》 卷二十七所載:
《大毘婆沙論》 卷二十三,舉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法」、婆沙正「無無為法,墮在三世,過、現、未皆有為法故」:
舉、破執一心相續論者,後正心性無為法本淨、非心因、非種子有果義。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關於無學能引地獄業果於人中受、與一剎那業唯引一眾同分。 由此,尊者世友說言:「 頗有能引地獄苦事人中受不? 答曰:有能。謂若證得阿羅漢果殊勝定慧,薰修身故,能為此事,非諸有學及諸異生能為此事。譬如廚人以水漬手,雖探熱飯而不被燒;若不漬手即便被燒。此亦如是。故唯無學能為此事。 」
智者大師於「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提到如何驗知禪定的虛實,什麼是邪禪?除了一般修學四念處、不淨觀、六大觀、念佛三昧等止觀外,也容易因為在禪定的前行中,未依持種種的方便、正確的知見,而導致邪禪的發生。
以前剛開始學習佛法時,從雜阿含經下手,雜阿含經中除了說明五蘊、六處、十八界法外,也特別重視止觀。不論是四念處、不淨觀、或者被智者大師所引用而建立的六妙法門的數、隨、止、觀、還、滅,以及念佛三昧,都是很受用的。
讀大藏經:寶積部(上)大寶積經的藏經書皮已經有些蛻色、紙質因為翻閱多次而有些剝落,索性找到以世樺出版的大寶積經與龍藏寶積部作為替代本。
陀羅尼者,總持義。除了一般誦持陀羅尼咒外,真正的陀羅尼當為證得禪定而後能憶持不忘自身所學習過的種種教理,故為陀羅尼,或善能分別種種文字、章句、語言、音聲而入諸法實相,故為陀羅尼,一般誦持諸部真言,僅止於外門爾。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尊者 大目乾連 造 「又諸有情,已離欲貪,非佛弟子,說名眾生。(雖離欲貪,然且暫伏欲貪、已證初禪故能伏,然尚未證真解脫諦故非入聖弟子列。)
惡友相得復有六失: 一者方便生欺,(喜以欺騙之法親近) 二者好喜屏處,(好求暗處傷人) 三者誘他家人,(見其色壯而離間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