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沙《因明》三立義:勝彼破、等彼破、違宗破

西元前一百五十年至一百年間,由脅尊者、世友尊者(或可稱菩薩),集結了《大毘婆沙論》,此論關於《因明》三立義:勝彼破、等彼破、違宗破,如《大毘婆沙論》 卷二十七所載:


---(中略)---

《因明論》 中說: 「 破他義有三種路: 一、 猶預破, 二、 說過破, 三、 除遣破。 」佛〈契經〉 中明: 「 破他說亦有三路: 一、 勝彼破, 二、 等彼破, 三、 違宗破。 」

(一)    勝彼破者: 如長爪梵志白佛言: 「 我一切不忍。 」 佛告彼曰: 「 汝亦不忍此自見耶? 」彼便自伏。

(二)等彼破者: 如波吒梨外道白佛言: 「 喬答摩知幻不? 若不知者非一切智, 若知者應是幻惑。 」 佛告彼言: 「 俱茶邑有惡人名藍婆鑄茶, 破戒行惡汝知之不? 」 彼言: 「 我知。 」 佛告彼曰: 「 汝亦應是破戒惡人。 」 彼便自伏。

(三)違宗破者: 如鄔波離長者白佛言: 「 身業罪大非意業。 」 佛告彼曰: 「 彈宅迦林羯凌伽林等誰之所作?豈非仙人惡意所作? 」 彼答言: 「 爾。」 佛言:「身業能作此耶? 」 彼言:「不能。」 佛告彼曰:「汝今豈不違前所言? 」彼便自伏。

於此三中, 應理論者依等彼破, 以通前難。此有三種, 如後廣說。

上「勝彼破者」:
如長爪梵志立量:. 我一切不忍。
佛:. 汝亦不忍此自見耶?(你也不忍此一切不忍嗎?)

「等彼破者」:
波吒梨外道立量:
. 喬答摩知幻不? 若不知者非一切智, 若知者應是幻惑。
. 佛:俱茶邑有惡人名藍婆鑄茶, 破戒行惡汝知之不?
. 波吒梨外道:我知。
. 佛:汝亦應是破戒惡人。(因波吒梨立量云:不知者非一切智、若知者應是幻惑,故 佛詰波吒梨若知藍婆鑄茶破戒行惡,則波吒梨亦為破戒行惡,自墮己立量故。

違宗破者:
. 鄔波離長者立量:「身業罪大非意業。」(身業所造的惡行比意業所造的惡行還大)
. 佛:彈宅迦林、羯凌伽林等誰之所作?豈非仙人惡意所作?
. 鄔波離長者:爾。(如是)
. 佛:身業能作此耶?(反詰)
. 鄔波離長者:不能。
. 佛:汝今豈不違前所言?(鄔波離長者先立量:「身業罪大非意業。」)

註:此彈宅迦林、羯凌伽林仙人惡意所作,見 窺基法師撰《唯識二十論述記》:
「昔有仙人,形甚醜陋,世間斯極,修得五通,山中坐禪,有一婬女甚愛於王,王亦愛之,後觸忤王,王遂驅出,婬女入山,見仙醜陋,謂是不祥之人,恐有不祥之事, 婬女切念,我今被出,是不吉祥,若還此不祥,我應吉祥,乃取糞穢洗不淨汁,令婢送山,澆灌仙人,仙人忍受,不生瞋恨,有婆羅門,為仙洗浣,婬女自後,王還 寵之,有一國師,亦有衰惱,婬女語曰:以不吉祥,還於仙者,必還吉祥。國師依言,以糞汁洗,仙亦忍受,弟子婆羅門,還為洗浣,其後國師,還得吉事,事既皆 驗,人普知之,王後欲征,國師進諫,以不吉祥,與仙人者,必獲吉祥,王復遂語,山中起屋,恒取糞汁,洗灌仙人,征遂得勝,自後若有不稱心事,輒以糞汁洗 之,仙人不復能忍,心生恚恨,乃雨石下,王人皆死。」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