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上來二十五行頌,有二二別判義?

文章索引

 
問:上來二十五行頌,有二二別判義?
 
答:一云、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
 
一云、二十五行頌中,初之一頌半略明能變識相,第二餘二十三頌半廣明能變相,釋諸妨難訖。自下五頌,明唯識所入之位。
 
既說世間假說我、法,遍計所執諸法皆空,此假我、法皆依識變,能變之識略有三種,二十四頌廣為分別。
 
即依他起體虛幻有,此虛妄識必有實體,故次前一頌明識之性,即圓成實。
 
雖知諸法皆是唯識,若相若性,要漸修行,證入聖位,故下五頌明所入位。
 
所求大果,福智無邊,非少修行即速圓證,非行一行便證多果,必須三劫修無邊因,故三劫者皆因位攝,即前四頌。
 
後之一頌,所求果滿,即如來位。
 
初之四頌分三劫者,初之二位是初劫攝,雖行勝行,猶未證真,學行千差,位有遠近,故以二頌顯明初劫。
 
第三頌全,第四少分,解第二劫。
 
初證聖位,見、修位差,故唯第三一頌偏明見道。
 
地位雖長,證理是等,故第四頌合明二劫。第四頌半明第三劫。
 
就五位中,初結上文,彰後所明,生下五位;後舉頌文,正釋五位。
 
初中有三︰
 
一、結上為三問;
 
二、隨問略為三答;
 
三、廣前所答,別三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