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文章索引

 
問: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答:此問廣前第三入法用。
 
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此初二句亦貫通下。
 
此初二位以道為位,即分出體;後三以分為位,即通出體。
 
資糧位中,能深信解,雖亦伏除,未多分故,少而不說。
 
信解初增,但名信解,至下當知。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故名為除,非離伏時別名除也,至下當知。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方起無漏現行二智,證實相、性故。
 
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
 
十地行多,時劫長遠,念念進習,名「數數修」。
 
伏餘煩惱,斷餘智障。
 
此等位中,雖亦修證餘行餘法,唯識為本,方修餘行,故但言唯識。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全出二障,功德智慧,無不周備,不同小聖,故名為「圓」。
 
無闕少故,簡二乘也。
 
其福智二,清淨極勝,無有能過,不迷不闇,故名為「明」。
 
此簡菩薩。第十地菩薩雖皆遍有,可名為圓;未清淨故,如羅網中觀月等故,不名為明。
 
能盡未來,化導一切,復令悟入唯識相故。
 
顯非自濟,成已度人,故名法輪。輪者,轉義。
 
《攝大乘》說︰「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三種練磨心,斷除四處障。」無性云︰「此即入因,謂由何因,於此能入。」故《攝論》云「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等。
 
無性云︰「此能入具。」彼在此論資糧位中。
 
彼論四尋思等所作方便、所入、入喻,及下初順解脫分,名事互為客等尋思、尋思果,教授二頌,在此加行位中。
 
彼悟入唯識性故,悟入三性,入極喜地等,入唯識所須,即此見道。
 
彼論「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等,入因果分、修差別分及三學分,是此修道。彼論果智、果斷分,是此究竟道。
 
然《攝論》十分所有,並此論有,如前已敘。